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一個總人數27人的扶貧辦,卻曝出了腐敗窩案,2名原任領導、6名現任領導和3名中層業務骨干都牽涉其中,令人震驚。(6月4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近年來,隨著扶貧戰略的深入實施,從中央到地方,由官方到民間,一批批扶貧項目、大量資金和扶貧隊伍走向農村,為貧困群眾帶去致富奔康的希望與信心。鋪橋修路、興辦教育、移民安置、發展產業……使得貧困地區面貌煥然一新,貧困群眾生活蒸蒸日上。拔出窮根,開創未來宛然已成為了一幅黨群密切、社會和諧的畫卷。但一個總人數27人的扶貧辦被曝出11人利用職務之便,大搞權錢交易,導致國家和人民深受其害。這無疑戳中了扶貧領域的痛點,扶貧辦的窩案該由什么埋單也值得我們深思。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良好的政治生態離不開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領導干部干干凈凈才有政治生態的風清氣正。該案中,扶貧辦主任,面對扶貧資金,思考的不是如何盡職盡責,將資金用在刀刃上,帶領群眾脫貧奔康,而是與下屬沆瀣一氣,謀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上演了一出“上行下效,干部‘攜手’走歪路”的鬧劇。試問,有這樣的領導,該單位的風氣怎么會好?又怎能站在群眾的立場,真心真意為民辦事?
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滋生腐敗。權力,是一種公共資源,也是一種信任。在貪腐面前,需要的是紀檢干部敢于亮劍,勇于斗爭,維護黨紀國法的尊嚴,維護百姓群眾的利益。扶貧領域也有“微腐敗”發生,像這種窩案還比較少見。究其原因,就在于紀檢組長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思想上墮落,當地監管體系缺位,疏于防范,最終導致27人的扶貧辦,有11人腐敗。若是,能早日加強監督和紀律教育,堅持關口前移,懲防并舉,恐怕又會是另一種局面了。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抵制不足誘惑,控制不住私欲,就會突破黨紀法規的紅線,僭越潔身自好的底線。11名扶貧干部在中央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時期,對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態勢沒有充分的認識,對黨紀嚴于國法的意識沒有基本的敬畏,仍心存僥幸、我行我素。平時不注意理論學習,閑時不加強思想改造,將黨風廉政建設視為走過場、走形式,忽視廉潔自律,最終自食苦果。不僅毀了自己,也抹黑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黨員干部隊伍深刻的洗禮。因此,要以深入推進扶貧領域反腐倡廉建設,嚴查扶貧領域“微腐敗”來為此次事件埋單,以良好的生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氛圍,以嚴明的紀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保障,以純潔的思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心聚力。一是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二是強化監督執紀,對于侵害群眾利益的苗頭性問題及時約談提醒,強化責任、嚴格監督,嚴查扶貧領域的不正之風;三是自覺加強道德修養,補足思想之鈣,筑牢道德底線,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作者地址:德陽市旌陽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