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一村官出版村史 愿為后人留份鄉愁(圖 )(5月19日,中國青年網)
“明星村官”是這樣煉成的。湖北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村官沈明星,于2013年12月完成了《白水港史話》初稿樣本,該書在出版時得到了社會人士和群眾的關心支持。白水港村在外成功人士劉澤鼎自愿出資了3萬元,村民自愿捐款4.3萬元,使這部村史得以順利出版。20萬字的《白水港史話》印了1200本,受到村民們的一致好評,沈明星也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村官級別的“明星”。
對此,有的網友認為沈明星作為村官寫村史是不務正業;有的認為他寫村史為了沽名釣譽;還有的認為村官寫村史不務實,不如狠抓村里的發展。對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一定全在理。
雅克·勒高夫說過:“ 拒不思考歷史的民族、社會和個人是不幸的。……喪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應當認識和尊重過去,以便建設符合情理的未來。”對于歷史,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探索其本來面目,再用文字記載下來,有教育子孫后代、設計美好未來的作用,村史亦是如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不忘本村歷史,銘記先輩們豐功偉績,透過典籍看不足,因地制宜補短板,才能更加周密地謀劃全村美好未來。
誠然,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村民們日益增長的物資文化生活需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各地經濟發展起來、物資文化生活滿足以后,“倉廩實,而知禮儀”,下一個問題就必須涉及到精神層面的需求,各村發展前、發展后的翻天地覆變化情況,干部群眾在發展中如何努力,如果有歷史典籍記載下來供人們思考求索是最好不過;歷史書籍活學活用,對于指導發展也有一定的價值,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可見,寫村史與搞發展,不是“兩張皮”的事。
再說了,全國各地很多村鎮大力發展特色村級旅游,通過“文化唱戲,企業搭臺”等方式漸入佳境,為村民們改善了人居環境,提供了務工就業便利,又為全村帶來了旅游收入。村級旅游經濟發展,既需要好環境,也需要好的文化內涵,作為人文基本要素,村史在助力村級旅游經濟發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湖北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村官沈明星寫的《白水港史話》一書分為歷史篇、政治篇、經濟篇、發展篇和文衛篇等五個篇章,記錄著白水港當地的歷史和故事,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旅游點,它像一個無聲的導游,引人入勝,將帶給游客們彌足珍貴的地方文化財富。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的結合起來,為時下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人文內涵支撐,村官沈明星的做法值得鼓勵。
記得綿陽市委組織部文剛副部長在十年前曾經說過:“既要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拉車與看路的關系,是歷史的過去與未來的關系,是務虛與務實的關系,是尊重歷史與與時俱進的關系,只有懂得這個深刻內涵,村官也就不算白當。由此可見,村官沈明星寫村史,不是為了求財、不是為了求名,嘔心瀝血寫村史,工作學習兩不誤,是更好地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有力舉措,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或有人要說,村官寫村史不專業,的確或許存在體式、文字、格式等方面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大可不必擔心,據悉該同志文字功底深、虛心請教、多次修改,上述問題已避免,并且,或因寫法“更接地氣”,更能為廣大群眾、游客們所喜聞樂見。
動筆寫字、動手作文是村干部的一種修為。基層干部,人稱“泥腿子干部”,長期從事著山水田林路發展事業、計劃生育、打狗滅犬、動員學生入學、脫貧攻堅等繁瑣事務,影響了他們的文字創作能力和動手寫作能力,能夠擠出時間搞創作的確難能可貴,有小小的成就也來之不易。沈明星作為一名村干部能如此用心,擠出時間寫村史,可見村官隊伍里面也是人才輩出,在文學創作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果村干部人人都像沈明星這樣,在工作之余,用心去了解社情民意,收集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和人物事跡。并拿起手中的如椽大筆,把心動變成行動,將身邊的一些散亂的人文資料,匯聚起來、匯編成冊,供大家查閱、參閱,有助于群眾明白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走向,有助于激勵村民投身全村未來發展事業,其實是件大好事,不應該潑冷水,更應該給予鼓勵。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