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意見》科學總結近年來各地推進鄉鎮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明確提出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鄉鎮政府建設,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人民日報,2月21日)
一位80后鄉鎮公務員這樣表達了他的工作感受:“工作兩年后,我慢慢失去了工作動力,期間沉淪過,迷失過,頹廢過,終于想到了逃離”。出人意料的是這消極低迷的反饋卻獲得了廣大網友的熱議、贊同。鄉鎮公務員逃離基層的原因很多,或看不到晉升的希望,或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或感與朋友同學差距的逐漸增大等等。然而歸根到底還是“理想的豐滿”和“現實的骨感”之間的平衡問題。
鄉鎮政府是中國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政務服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百姓的獲得感。新的時代條件下,社會治理工作紛繁復雜,各級機關層層傳導的壓力,最終都匯集到了鄉鎮這一層。“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黨政機關的主要精力往往就花費在了應對上級各個部門的各種總結,統計和考核之上。工作上的疲于應付,職責上的千頭萬緒是造成很多鄉鎮機關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甚至不作為亂作為的重要原因。
作為鄉鎮機關的“主心骨”,年輕公務員對職業發展期望的缺失,更是侵蝕著鄉鎮政府提高政務服務質量的根基。始終處在一個心里憋屈壓力巨大的工作環境之下,導致很多鄉鎮公務員往往把眼前的工作當做跳板,從報到第一天開始就思量著怎么離開。
基層黨政機關的種種困難由來已久,體制機制建設上的缺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上級對口部門太雜任務太多造成工作難做,因行政級別限制讓基層公務員職位難升收入難漲等等,體制機制障礙的難以逾越極大影響著鄉鎮公務員履職盡責的精氣神,基層事難做人難留的困境越演愈烈。
《意見》圍繞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服務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有效破解當前鄉鎮工作難題提供了有力遵循。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抓好鄉鎮政務服務能力的提升,關鍵要強化落實,用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打通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梗阻,最終把政務服務能力建設的效果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福祉上。
(作者單位:中共樂山市市中區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