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在四川南充市高坪區(qū)斑竹鄉(xiāng)倒馬坎村的辦公樓前,十幾個村民圍著村“三務”公開欄,你一言,我一語,熱烈討論著村里的公開事項。站在“三務”公開欄前的村民羅家明高興地說,村里花了多少錢、辦了什么事,都一目了然,這樣的村“兩委”群眾滿意。“羅家明說得對,村民明明白白,干部也就清清白白了。”該村村主任楊德武說。現在,村干部明顯感覺到“錢不能隨隨便便花出去了”。自從鄉(xiāng)里推行“陽光村務”制度以來,花錢得過該村民主理財小組的把關,并向村民及時公布。(1月17日 《人民日報》)
說起“陽光政務”,已經不是陌生詞,而這里的“陽光村務”,也就是“村務公開”,是直接面對群眾,直接接受監(jiān)督的最基層“政務”。這樣的制度各地都有,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陽光”?如何才能讓群眾真正的“明明白白”?這就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村務公開欄”到處都有,有些地方就是看不到什么內容,或者很久都不更新一次,完全是裝裝樣子罷了。因此,像四川南充市高坪區(qū)斑竹鄉(xiāng)這樣的“陽光村務”,公示的內容詳實、具體,只要持之以恒,必將營造出別樣的基層洞天。
“陽光村務”是群眾的“明白墻”。村一級行政單位,是最接地氣的基層,肩負著政策方針的具體落實的重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的惠民政策很多。在有的地方,許多的政策百姓是不清楚的,有的群眾無不自嘲式地說:“管他的,能給我點算點,反正是國家的錢,我也沒吃虧。”這就說明,有的群眾即使得到了一些照顧,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特別是一些地方的“低保戶”“貧困戶”“精準扶貧戶”更是讓人霧里看花。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陽光村務”的制度就顯得非常及時。前面提到的那些“村務公開”,多半是為了迎接檢查才像辦板報一樣弄一回。而真正的“陽光村務”,應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公示出來,接受群眾監(jiān)督,既能減少猜疑,又是群眾心中的一堵“明白墻”,讓群眾對領導干部更加理解、信任。
“陽光村務”是干部的“警示牌”。好多落馬干部在懺悔時都說,是由于自己心中無戒,又沒有人對自己及時提醒、警示,就在背離群眾的路上漸行漸遠。但是,除了組織、領導的提醒監(jiān)督之外,還有什么能更好地警示自己呢?這“陽光村務”就在黨員干部的心中豎起了一塊高大的“警示牌”。要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進行公示,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如果稍有偏差,就會被群眾戳脊梁骨。有了這樣的意識,就會在平日的工作中提高警惕,自覺地不碰“紅線”,不越“底線”。這種隨時的、長期的公示制度,只要堅持得好,會改變一些黨員干部的廉潔意識、服務意識,有助于做一名“清清白白”的基層干部。
“陽光村務”是干群的“連心橋”。曾幾何時,在一些地方,村支部、村委會領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相互的信任度大大下降,特別是群眾對干部,更多的是不信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許多的惠民政策得不到落實,群眾如墜五里霧中。實行“陽光村務”,就是要把村兩委的工作暴曬于陽光之下。干部坦誠了,群眾就信任,彼此間的裂痕就會消失,哪怕有一道深深的鴻溝,也會被相互的信任架起一座純潔的“連心橋”。這樣,干群關系融洽了,還有什么工作開展不了的呢!
“村務公開處處有,陽光村務正當時”,只要村“兩委”真正能把全面的工作展現在“陽光”下,接受各級的檢查,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就既能讓群眾明白,更是對干部的警示,良好的干群關系的形成,是村級工作的最好鋪墊。群眾明明白白,干部清清白白,既是新時期的需要,更是劃時代的挑戰(zhàn)!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zhèn)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