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調研時,發現不少鄉鎮存在“逆向調研”的怪現象,即:先寫好調研報告,根據報告“量身定做”問卷,再下基層找例證。這樣一來,省時省力又省心,成了不少基層干部應付上級調研任務的“絕招”。(1月6日《人民日報》)
下鄉調研原本的工作程序是深入到基層,通過現場查看、查閱資料、聽取匯報等方式,充分收集和了解某項工作開展情況、查找開展工作存在的實際問題,經整理分析后形成調研報告。然而,一些領導卻把調研的工作程序倒了順序,兵馬未動,報告先行。
“逆向調研”其實就是形容倒了工作順序的調研。一些領導干部調研像極了演戲,慢慢全是套路,為了省時省力,讓編制調研報告成為基層調研的第一步,這樣的調研早就走了樣,這樣的形式主義早就倒了領導形象,渙散了干部工作作風,疏離了干群聯系。
杜絕“逆向調研”,需做好源頭防控。鄉鎮領導干部“逆向調研”暴露出一部分領導干部“官本位”意識較為嚴重。要遏制這樣的應付上級任務的“官本位”意識,必須通過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建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正確對待和使用權力,深入開展調研,真真切切近距離接觸老百姓,實實在在深入到群眾之中、田間地頭了解實際情況。
杜絕“逆向調研”,需強化監督問責。“逆向調研”這樣的“面子活路”不僅耗費行政資源,還消耗著公務員及民眾的大量精力,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杜絕“逆向調研”,加強黨內監督、群眾監督,積極完善并嚴格執行責任追究辦法,細化問責事項形式、主體、方式等內容,引導社會各界反對形式主義、崇尚務實之風。
調研是干部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領導干部只有放下身段走到群眾中間,擺脫形式主義的“過場式”假調研,真心實意體民情、察民意、出實招、辦實事,才能讓領導干部為民務實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長虹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