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為落實扶貧任務,要求機關干部不僅要駐村而且要“住”村。群眾于是騰屋搭床,卻遲遲不見干部人影。駐村扶貧成了走形式,當地人戲稱這些床是“觀光床”。(新華網)
精準扶貧要求干部住村,重點是幫助發展村集體經濟,幫助改善生產環境,幫助群眾增收、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幫助群眾辦理事務,讓群眾辦事實現“不出村”,真正讓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吃在村、住在村,零距離服務群眾,用民情服務網,架起群眾服務“高速路”。
駐村干部與農民同吃同住,對全面深入地了解村子情況,肯定有好處。何況,上級部門的要求已經發出,通知都已經到村,群眾肯定心有期待。結果,工作的實際效果還未看到,搭起來的床空置了,怎能不讓群眾對駐村干部的誠意產生懷疑?
要求干部住村的初衷是,通過和群眾“零距離”接觸,拉近干部群眾間的距離,加深干部對基層的感情,進而為精準扶貧獲取最翔實的資料。群眾為駐村干部騰屋準備好的床鋪,更是成為了不見駐村扶貧干部來住的“觀光床”。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僅折射出了庸政懶政作風,更是凸顯出了形式主義之殤。
群眾心中有桿秤,做事只有做到百姓心坎里去才能稱得上實事,只有“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才是群眾期待的干部好作風。 杜絕類似“觀光床”的事,我們的駐村扶貧干部還應該擺正態度,踏踏實實做事,這既是基本要求也是基本準則。
精準扶貧,就要向形式主義“亮劍”,尤其是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腳踏實地,以身作則,堅持務求實效,認真狠抓落實,真正為群眾做實事,解難事,辦好事。這才是扶貧解困的題中之義。
開展扶貧工作“是騾、是馬,拉出來溜溜”,容不得半點的走江湖。“精準扶貧”不僅措施要精準,干部隊伍也要精準。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
作者單位: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