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鄉鎮工作為什么難

[ 作者:云舒攀閣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26 錄入:實習編輯 ]

1、標準太高

鄉鎮面對的是最底層和弱勢的民眾以及相對落后的基礎條件,上面制訂和提出的目標要求有的遠遠脫離了這些實際,超出了基層的適應和承受能力。

如v省提出的計生村民自治,要求村一級要成立計劃生育協會、育齡婦女自管小組和專門的文藝宣傳隊等相關的組織機構,并配有專職的副會長和專(兼)職的秘書長,要建有會議、學習、活動等8項制度,每月要召開協會和自管小組的例會專門研究計劃生育工作等。

但v省農村現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的村沒有集體積累,年人均純收不到2000元,村干中只有“三大頭”(支書、村主任、文書)享有每月不到200元的補貼,其它的全靠義務工。

他們不僅平時要為自家的農活早出晚歸,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組織和開展活動,而且普遍文化程度低,難以勝任大量文字材料的記錄整理工作,特別是受地方經濟條件的制約,村干報酬低,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配合不力,加上勞力外出務工多,基層組織后繼乏人,軟弱渙散,導致農村計生工作與上面期望目標難以銜接,漸行漸遠,欲速不達,造成基層的不堪承受之重。

2、形式太多

上級對基層提出的工作目標要求,多是按照制度化、標準化、程式化的路徑,每項工作無不要求做到加強領導、成立機構、完善制度、報告進度、總結成績的模子來開展,以致每項工作弄下來,都會文件材料一大堆,規章制度滿墻壁,橫幅標語遍街道,許多制度扁牌實在沒地方放,只好“輪流上崗”,撤了掛掛了撤,上面檢查什么,就把相應的內容弄上去。

而上級對鄉、村的檢查、考評,除了硬件建設,主要就是看成不成立領導小組,制度上不上墻,有沒有召開會議的記錄、有沒有永久性的固定宣傳欄等等,每項工作下來,都有一大堆的材料需要撰寫、整理和上報。如此下來,鄉鎮工作很大一部份的人力物力便投在這些“弄虛作假”的應景之作上,反而沒有多少精力真正去謀發展辦實事了。

3、責任太大

鄉鎮作為最基層的政權組織,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大政小策,最終都要通過鄉鎮這一層慣徹落實到民眾中去,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但在當前的政權建構中,鄉鎮一級沒有獨立的事權財權,受條條塊塊的分割,除了黨政辦、綜治辦、計生辦、社會事務辦和財政所等不多的幾個“嫡系”外,“七站八所”被上收直管得差不多了。

盡管權利有限,但是責任無限,從垃圾衛生到護林防火,從農技培訓到子弟入學,從財稅征收到民兵訓練,從群眾上訪到交通安全,鄉鎮都責無旁貸,不論事大事小,不管背的是白鍋還是黑鍋,只要屬于轄區內出的問題,鄉鎮都“脫不了爪爪,一耙打倒”。

4、要求太緊

上面的精神和工作任務,由于需要通過逐級研究討論傳達,到鄉鎮這一級,往往都是“時間緊任務重”了,常常讓鄉鎮救火般的手忙腳亂。比如一些年度建設項目,從立項審批到行文再到資金層層下達到位,距年底的驗收往往就剩了不多的兩三個月了,有的要邀標議標,有的要動員和組織勞力,有的要占地撤遷,還有的要受到農忙、天氣的影響等等,情況千差萬別,實施的過程艱辛曲折。

但上面命如山倒,不拉客觀,不講過程,只要結果,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以致鄉鎮疲于奔命,顧此失彼,什么抓重點、彈鋼琴,統統拋到腦后了。

5、應酬太煩

鄉鎮處在政權機構的最末梢,應酬接待來自各層各路方方面面的神仙諸候,就成了家常便飯。來的都是客,接待無小事,誰都大意不得,窮頓不窮餐,花錢事小,不慎得罪了人事可就大了,何況客走旺家門,怕只怕人家請都請不來。吃飯就是工作,喝酒就是協調,寧愿腸子通洞洞,不讓感情裂縫縫。

現在這樣的事少了,但事是很難辦了,你懂得!

6、會議太頻

上級對下級發布指示、安排任務、布置工作,召集會議和下發文件是主要的形式和途徑,所謂文山會海就是這樣“煉”成的。特別是召開會議,號令一響,應者云集,主席臺下,俯首恭聽,不僅操作簡便,成本低,氣氛濃,效果好,既直接又親切,能比較全面深刻地貫徹和體現領導的意圖和權威。

一般除了業務性的工作外,上級召開的會議往往都要求下級“主要領導”參加,以體現對該項工作的重視,于是書記、鄉長幾乎成了“會議專業戶”,陷在城里趕著一個一個的會場,有時風塵仆仆趕回鄉鎮還未足尖觸地,新的電話通知又緊跟而至,常常讓那些路程遠的鄉鎮聞會色變,耗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油費。

7、檢查太濫

鄉鎮作為政權設置的最低層級,接受來自各級各部門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各種檢查、視察、督察,責無旁貸,理所當然,但由于其名目繁多,花樣百出,應接不暇,“接受”就漸漸變異為“應付”了。

比如計劃生育方面,不僅有省州縣幾級的季度檢查、半年檢查和年度檢查,更有平時數不勝數、防不勝防的明查、暗查、專項檢查和督察,這些動輒“一票否決”的檢查,像一把生殺予奪的高懸在頂的重劍,讓鄉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得不嚴陣以待,通過堅壁清野、圍追堵截等辦法以求自保,甚至無所不用其極,采取炸路塞橋、暗線盯梢、買通人員等方式千方百計阻止“鬼子進村”,活脫又一場抗日對敵的斗爭翻版。

8、人手太少

受機構改革和職數控制的影響,目前鄉鎮普遍人員偏少,青黃不接,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工作的正常、有效運轉。“建并撤”后,不包括醫院和學校,鄉鎮行政加事業編制一般保持在五六十人左右規模,但空編現象突出。

如某鄉鎮24個行政編制中,僅有在崗人員12人,其中鄉班子成員占去8人,除去1名齡近退休的老同志外,只有3名具體辦事的人了。由于編制少人員更少,該鄉計生辦有崗無人,不得不從農牧、水利等站所長期抽調人員維持工作開展,弄得上級主管部門一臉的不高興,而抽來的人更是種了別人的園荒了自家的田,職稱評不上,待遇受影響,一肚子的怨氣。

綜其原因,一是縣級機關臃腫龐大,占員占崗多,導致鄉鎮有編卻進不了人;二是人往高處走,大家想方設法找門找路都往上擠,鄉鎮留不住人;三是上級部門紛紛從鄉鎮借調人員,能做事的和有門路的大多被上面“看中”,造成鄉鎮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勝任新形勢新要求。再加上受條塊體制的分割,“七站八所”紛紛被上收直管,鄉鎮有責無權,工作力不從心也就在所難免了。

9、條件太差

鄉鎮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對上而言是農村,對下而言是集鎮,臟亂差、窮困弱和偏僻、落后等字眼就是鄉鎮的寫照和人們的印象。由于投入有限,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除了城關和一些中心集鎮外,鄉鎮普遍辦公設施差、生活條件苦、交通工具缺。

許多鄉鎮干部仍然擠在老舊的危樓里工作和生活,有的村寨至今沒有通公路,下村開展工作全靠跋山涉水,因為農村百姓白天要下地干活早出晚歸,入村工作只能晚上進行,常常夜不能寐。不僅工作和生活環境艱苦,鄉鎮干部還要承受上面壓任務、下面不理解處在兩難境地的心理壓力,以及承受遠離家庭、拋妻(夫)別子的精神壓力,感覺身心俱疲,信心不足,斗志不振。

10、待遇太低

鄉鎮人員作為國家機關最底層的工作群體,不僅起點低,升遷的渠道窄,而且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少,接觸的面有限,視野不闊,思路不活,也一定程度的影響到升職提拔。

農村稅費改革后,鄉級財政基本處于空殼狀態,沒有獨立的財力基礎和相應的財政支配權,主要依靠上級的轉移支付,維持基本的運轉都十分困難,干部職工的福利待遇難以得到較好的保障和解決,與上級機關人員比較起來,拿的是最低最少的錢,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

此外,在鄉鎮工作的人一般被稱為農村干部,天天與農民群眾打交道,帶著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在現實社會中,似乎凡與農字牽連上的,都意味著落后、貧困和低下,因此,鄉鎮干部天生就有一種自卑的心理,這也算是一種鄉鎮干部所獨有的精神上的低等待遇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天涯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欧美精品网站在线不卡 | 亚洲国产日韩人妖另类 | 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日本国产欧美三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