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紀委通報8起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典型案例,共涉及8人,其中科級干部3人,科級以下黨員干部和村干部5人。(12月12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扶貧工作是大事,是重事,中央近幾年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全國各地早已吹響扶貧號角,當下正值脫貧攻堅戰關鍵時期。扶貧金是基層困難群眾的發展救命錢,嚴禁任何個人挪用、侵占、私吞。對于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都是零容忍,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對于扶貧領域的腐敗,我們應該怎樣去監督和和避免呢?其實,多起案例分析得出結論:扶貧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具有一定特點和規律性,發生地域廣說明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具有跨地區共性,不同地區的扶貧領域腐敗風險具有相似性。找出了這些規律、共性,對于遏制扶貧領域的腐敗是有幫助的。我認為,遏制扶貧開發領域的腐敗,必須標本兼治、必有所突破:
一是嚴肅查處扶貧領域違紀違法案件。紀檢監察機關要以零容忍態度加大對扶貧領域腐敗的打擊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凸顯威懾作用,進一步強化“不敢腐”的扶貧氛圍。
二是科學制定扶貧項目及資金管理機制。脫貧攻堅項目涉及部門和利益群體眾多,如果不制定科學的項目管理機制,從項目立項開始到項目驗收結束,太多的環節可能滋生腐敗。所以各地必須結合本地實情,制定科學有效的項目及資金管理機制,從源頭遏制腐敗滋生。
三是進一步落實村級“三務公開”制度。進一步落實好村級“三務”公開,不走過場,才能真正使群眾第一時間了解扶貧幫困的各個環節政策落實情況。讓各項扶貧政策在陽光下運行。
為啥扶貧領域腐敗居高不下?原因不難想象。一方面基層“蠅貪”行為未得到根本控制,頂風作案者依然頑固;同時,扶貧領域的項目多、資金大,給貪腐套取提供了可乘之機,即使不扶貧換成其他項目,恐怕同樣也難逃被“劫”的命運。
不難發現,扶貧領域職務犯罪違法問題頻發,涉案人員多為鄉鎮站所和農村“兩委”人員,民眾反映強烈,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危害巨大。他們直接與群眾打交道,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本該想方設法如何把工作干好,令群眾更加滿意,反而動起了“歪腦筋”,產生了謀私念頭,把“黑手”伸向了專項資金。
對癥下藥才有好療效,鏟除扶貧領域的職務犯罪,應從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基層干部的思想素質、黨性修養方面動“手術”,糾正他們把扶貧專項資金視為“唐僧肉”的貪念,正確審視這些資金的重要意義,自覺守紀,不碰這“燙手的山芋”;二是進一步完善科學的專項資金管理模式,尤其要避免團伙式涉腐、窩案現象的產生;三是要將監管常態化,紀檢部門要多到基層去走一走,多在群眾身邊了解實情,抓早抓小,防止扶貧專項資金流失。
縱觀扶貧腐敗案例,基層村官侵害群眾利益占多數,政府部門在貫徹落實扶貧政策的同時更要注重扶貧資金的是否發放到位,群眾是否真正享受到位。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教育活動是很好的契機,讓基層村干部也參與深化學習,增強黨性修養,提升自我。更要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落實“兩個責任”主體,加強監督,嚴格執紀,確保打好脫貧攻堅戰。
作者單位:北川羌自治縣片口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