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扶貧不等于救濟慈善 當摒棄“等靠要”的觀望心態

[ 作者:謝朋宣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11 錄入:7 ]

最近,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撰文,公開談了很多扶貧干部“早就想講卻不敢講”的問題:有少數貧困戶帶著 “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 “我掐著你玩”的心態,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數貧困戶對來家里幫扶的干部很麻木,認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為自己不脫貧干部交不了賬……(光明網 11月8日)

最近,陳行甲這篇關于在扶貧中少數貧困群眾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紅極一時的社會焦點,有點贊的,也有口誅筆伐的。我們暫且不論這位官員的言辭是否正確,單就脫貧攻堅中,貧困群眾應當怎樣去適應脫貧攻堅,保持怎樣一顆心態,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進行探討。筆者認為:脫貧攻堅中只有解決好貧困群眾頭腦中的貧困,才可能實現“弱鳥先飛”“至窮致富”。

扶貧先扶志 脫貧先脫愚。在當前這場必須打贏的脫貧攻堅戰中,如果說上級政策是牽引力,外部幫扶是推動力,那么,貧困群眾自身的脫貧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內生動力。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7年來,讓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首先就是靠著堅定的脫貧意志、滴水穿石的韌勁。無數地區的脫貧經驗證明:擺脫貧困,首要的意義不是擺脫物質上的貧困,而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摒棄“等靠要”的脫貧心態。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脫貧,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在面對最后7000多萬“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個“硬骨頭”,當務之急,正是先要除掉“頭腦貧困”這個障礙。特別是,“等靠要”的觀望心態、依賴心理和功利思想。不可否認,當前還在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群眾相互“攀比”,出現爭窮比窮、“躺著當低保戶”的現象。

堅定脫貧信念,激發脫貧激情。群眾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解決好了精神面貌,堅定信心、積極進取,激發出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才可能化短處為長處,變劣勢為優勢,讓“至貧”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貧變成了養懶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暫時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還會陷入“越窮越要、越要越懶、越懶越窮”的惡性循環。

變輸血為造血,才是脫貧攻堅的本味。“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對貧困群眾來說,扶貧當先扶志,有了志氣,“輸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鼓勵貧困地區的群眾通過雙手苦干、巧干致富,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觀念。而對于政府來說,不僅要走出“扶貧等于救濟慈善”的誤區,還要支持群眾探索創新扶貧方式方法;不僅要幫貧困群眾解近憂,還要為他們想長遠。如此,才能徹底改變那種“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狀態。沒有脫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貧困群眾一時之困,還要讓他們看到憑自己的努力站穩腳跟的希望。只有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韌勁,找到精準扶貧的路徑,才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要解決富萬代、世代富的問題,必須處理好“富腦袋”與“富口袋”的辯證關系,著力培育不甘貧困、自強自立,窮則思變、富而思進的人文精神,激發脫貧的斗志和決心,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韌勁,找到精準扶貧的路徑,才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作者址地: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AV在线免费不卡 | 亚洲国产综合激情视频 | 亚洲日韩日本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