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發送威脅短信、寄送控告信、到北京上訪等手段,河南舞鋼市法院副院長王某伙同他人對時任舞鋼市市委書記祝某、舞陽縣縣委書記秦某、縣長劉某等政府官員實施敲詐勒索,金額達410萬元。(2016年09月08日17:1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敲詐勒索的案件,在過去叫“敲竹杠”,屬于侵財型案子。反觀此案,卻有著和舊小說不一般的案情,令人驚奇。
驚奇之一,河南某市某區法院一名副院長,竟然主演了敲詐勒索大案的“男豬腳”;驚奇之二,“敲竹杠案”“成功率”高、“受害人員”級別高,時任舞鋼市委書記祝某、舞陽縣委書記秦某、縣長劉某等政府官員,都被王副院長的“竹杠”“猛敲”了一棍。
從通常情況來看,敲詐勒索案件總有一些相似之處,基本套路是犯罪嫌疑人員或捏住了別人的人證、物證、嚴證,或是控制了關鍵的人、舍不得的物,詐騙犯罪嫌疑人將這些作為“竹杠”,要挾被害人并讓他們乖乖交出錢財。案情不夠透明,大家猜不出王某及同伙使用何種手段作為“竹杠”。
王某等人敲詐勒索,依法處理自不必說。但是按理說,市委書記、縣委書記、縣長這些角色,都是當地的精英,既懂政治又懂法律,當受到不法恐嚇的時候,應當機立斷交由公安機關辦理,順藤摸瓜地將敲詐勒索者一網打盡,以免其他人再受害。但是這些領導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甘當任人宰割的“魚肉”和“沉默地羔羊”,實在令人“百猜不得其解。”
一方“敲竹杠”,另外一方“花錢消災”,在這種情況下,或只有一種可能是正解,那就是主犯王某身在區法院領導崗位,借職務之便,掌握了一些領導干部或其家人、近親屬違法亂紀線索,借機糾集一幫人員勒索市委、縣委縣政府領導;如果被敲詐對象不給錢,則有可能身敗名裂;如果給錢,又將有下一次、下下一次無休止的敲詐,“狗舔磨盤,沒得次數”。“投鼠忌器”,被敲詐的領導為了保全“帽子”“位子”,不得不“認栽”,又給了王某等人以繼續害人的“膽量”。
當然,這些不是有關部門查實報道出來的,是網友們“猜謎語”一般猜的。究其因,或許是有關部門不愿意“涉足甚深”,聽說有領導參與,壓根就沒有調查領導一方的“細節”,以免“小帽難保”;亦或許是有關部門早已經調查得“水落石出”,只是不愿意“得罪領導”,從而不公布,也不追究。
“紙是保不住火的”。其實,有關部門不查、不報這兩種態度和處理方式都是錯誤的,事實上都是行政不作為和執紀不嚴的表現。敲詐勒索案已經涉及到多名領導干部,在社會上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在媒體全覆蓋的情況下,要想隱瞞下去幾乎不太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按照嚴肅執紀的要求,“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認真查實“敲竹杠案”背后的細節,并負責地向社會公布“謎底”,并依法追究處理違紀違法的涉案人員,給社會一個滿意的答復,就不需要“每次都是猜猜猜”,這也是新聞監督的力量所在。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