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人流與原交通人流的分離
在一些地處交通樞紐地帶的鄉村,如果要發展鄉村旅游,那就一定要注意旅游車流與原有車流的合理組織,避免二者之間發生沖突,影響旅游安全,也影響當地交通環境。比如在鄉村周邊打造景觀道,將景觀道與原有外部交通環線進行軟隔離,使二者實現全部分流或局部分流。在鄉村入口處修建環島型道路,代替紅綠燈十字路口,這樣能有效避免旅游高峰時的擁堵。
在村莊內部,也要將游線設計與原有的步行、自行車、及機動車交通進行科學整合與部分隔離。這樣便可避免游人交通與居民交通出現過多的交叉與重疊。
二、入口處的對流設計
在鄉村入口處,停車場的設計要巧妙避開出入人流形成的閉環,這樣讓車流與人流不置于發生交叉。同時,停車場盡量設置在進入人流的一側,便于自駕游客一下車就能順利融入進入鄉村的人流,避免與出來的游客形成交叉。
三、自駕游時代的道路改造
在道路改造方面,面臨著鄉村原貌保護與自駕車進出便利的矛盾。很多傳統的鄉村都是按照人的尺度來設計道路的,道路較窄較曲折,私家車一般難以進入。而且,如果是發展成景區,那么,消防上的考慮,也要求拓寬和平整道路。這時候,就考驗設計者的智慧了。怎樣做才能既保證鄉村原貌最小的改變,又能保證自駕車和消防需求對道路寬度和平坦度的要求?一般來講,可以在鄉村外部形成一個環形道,最大化地連接鄉村各個功能區,然后再通過一條中心道貫穿鄉村,中心道同時滿足車流與人流的通行需求,滿足游覽、商業、消防等需求。其他支線則盡量使用原有的鄉村道路,并保持其蜿蜒曲折的原貌。盡量不要對鄉村內部原有道路做“改道拉直”“加寬平整”等手法的城市化改造。
四、不同功能區的體驗層次優化
道路串聯了不同功能區,也串聯了同一功能區的不同地段,因此,在道路沿線的景觀設計上要注重根據不同功能區進行不同的在景觀設計,讓游客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中感受到景觀變化的趣味。實際上,這種趣味在鄉村原有風貌中就是存在的,只是,有時候設計師需要挖掘和顯化這樣的趣味,有時候,隨著一些新功能區的打造,也要增添新的體驗趣味。使得鄉村的交通網絡不僅僅是安全、高效的,也是充滿不同層次體驗趣味的。
五、交通設計與人流商業價值的挖掘
鄉村的交通設計與鄉村商業業態的布局之間也要形成呼應,讓道路交通網絡充分地覆蓋原有的不同商業業態,反過來,也要讓新興的商業業態能夠依托道路交通的設計而實現合理布局。
讓旅游者在鄉村的道路系統中不僅僅可以實現高效的交通行為,也能夠實現完美的游覽體驗,還能夠獲得商業消費需求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交通實際上扮演了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幫助游客在鄉村行走和停留,并在行走、停留中構建起以旅游為核心的消費鏈條。
六、外部交通的區域性規劃
鄉村道路的規劃設計要與區域道路交通規劃相對接。以鎮域交通規劃來說,一般分為鎮、中心村、邊緣村三個層次。不同的村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資源等級,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分別設置不同級別的交通。一級交通串聯重點鄉村打造一級交通,并形成鎮域主干道和鎮域旅游發展主軸;資源稟賦稍差的或者距離相近的鄉村之間則通過二級交通相連接。整體上形成鎮域內部連線成片開發模式。
七、道路設計的限制性措施
在鄉村旅游的主要節點和重要功能設施周邊打造系列化的交通標識。一方面保障游客交通安全,一方面也有利于鄉村旅游的管理和宣傳。同時,通過警示性標識,限制游客在生態脆弱區的活動,讓游客的游覽活動與生態承載力之間形成平衡。
道路沿線的智慧化監控系統也能夠實時提供人流車流的密度監測,有利于保持游客容量的合理性,幫助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
八、自駕設施設計的生態性肌理
自駕游時代,鄉村道路的生態性也面臨挑戰,很多鄉村為了適應自駕游,建立了很多非生態的停車場,打造了很多非生態的自駕服務設施。這些都是不利于鄉村可持續發展的。
生態化理念可以體現在生態材質的使用和綠植的覆蓋上,也可以體現在停車場整體景觀與自然的外在融合度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游學籌智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