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靠做農業致富成了當下“新農人”們的“潮流”選擇。但創業的過程并不都是一帆風順,在創業的過程中,總會受盡苦難,有的因市場定位不準而被市場淘汰,有的因缺乏資金而使業務拓展受限……但是,還有一句俗話說風雨過后總會有彩虹,也請相信眼前的坎坷也一定會跨過去。
今天,小農菌為農友們帶來了“2016年半年度農業致富榜大盤點”,看看這些“新農人”們的致富項目是怎么賺到錢的。也希望這十個創業故事可以鼓勵正走在創業路上的或者打算走上創業路的農友們,在農業創業的路上走得更好。
1、80后大學生“農創客”種西紅花年賺70萬
隨著城市就業壓力的加大,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觀念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再留在人才扎堆的大城市,而是回到故鄉自主創業。2015年11月20日,浙江首批十佳“農創客”在浙江農博會上正式揭曉,呂曉芳就是其中一位。呂曉芳憑借物聯網技術種植管理西紅花,每畝創3.5萬元、年盈利70萬的效益,成為浙江首批十佳“農創客”之一。
有時理想很豐滿,現實是骨感的。在創業的過程中,總會受盡苦難。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通過呂曉芳種植西紅花的創業故事,讓大家愿意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讓大家去堅持自己原本所堅持的!
2、集合資源做單品 小伙玩出農業新花樣
創業例子千千個,有成功也有失敗,什么樣的創業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呢?“80后”小伙曾偉濱從去年底開始,在網絡上售賣一款取名顏值的紅棗夾核桃,到現在,這個單品的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在同類農產品里遙遙領先。
看完他的故事我們也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好的產品,好的視覺,加上農業美學和文化的路子,這樣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作為一個有想法的新農人,能把農業做好、玩出花樣,給農業帶來一股清涼的氣息,改變大家對于農業的刻板印象是每一個想做農業的人心中的夢想吧!
3、賣金絲鴨蛋的新農人
品牌農業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10多年前付志偉因傷病選擇退役,這個曾在全國青年錦標賽上拿到季軍的拳擊“苗子”,多少有些壯志未酬,但他心一橫,“即便退役回家,也要闖出個樣子”。如今,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形象定位為“賣鴨蛋的新農人”,憑借家鄉的馬踏湖金絲鴨蛋,他帶頭成立的合作社年銷售額達4000萬元左右。
在付志偉看來,鴨蛋賣得好,品牌和品質是“雙保險”。走賣品牌鴨蛋的路線——整合散戶抱團經營,把金絲鴨蛋的名氣打出來,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訣。
4、“百合王子”從種花到發展觀光農業
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即是挑戰也是機遇。自從習近平總書記的6個互聯網思維推行以來,傳統行業都迎來了新的轉型。人稱“百合王子”的蔡榮添在過去2年,經歷了一次次轉型發展的“過山車”似挑戰。從“種子還沒種下就等著收錢”到“挨家挨戶找花店推銷”再到“開展采摘等活動,發展觀光農業”。
近年來發展觀光農業也成了“新農人”們競相探索的轉型途徑。在基地的通道上配上輕音樂,在基地大棚內種上不同花期的鮮花,并在不同的作物上進行科普知識宣傳。當地的旅游資源,以及沙縣小吃文化和歷史文化,農業生態旅游,是蔡榮添對未來的憧憬。觀光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業,不僅僅是提供鳥語花香、屋舍儼然的環境,還可以使旅游者了解當地的風情習俗,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5、不種玉米種樹莓 每畝收入變3倍
過去的一年種玉米不賺錢,那該種什么?這一問題成了眾多玉米種植戶的頭等難題。見到哈爾濱市賓縣常安鎮大興村村民李亞欽時,他正在給本村準備改種樹莓的農戶講解種植技術。李亞欽說:“現在,縣里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政府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來向我取經的農戶原本都是種玉米的,這幾年玉米產能過剩,去年國家還取消了玉米托底收購價,與玉米相比,樹莓每畝地的收入可到達2500元,是玉米的3倍,農民只有轉變思路才能致富?!?
讀了李亞欽的故事,我想農友們也都認識到了轉變思路的重要性。畢竟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農友們在種植經濟作物時,不要太單一,盡量選擇前景好的經濟作物種植,可以提高收益、減少種植風險。
6、不當老板做菜農 種出暢銷有機菜
近年來,隨著農村的飛快發展以及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吸引了大批外出人士返鄉創業,方倫崔就是其中一個。一年前的方倫崔還是在白云區做蔬菜批發生意,一年收入至少10萬元的小老板?,F在,他卻回到了離開20多年的家鄉創業。今年3月,他回鄉流轉了50余畝土地,開始種植蔬菜。在方倫崔的帶領下,30余戶村民也開始種植蔬菜,種植面積達100余畝。
像方倫崔這樣,利用自身銷售資源,按照農旅游一體化的思路種植無公害有機蔬菜,不僅自己賺了錢,還能帶動鄉親致富。未來,方倫崔還打算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和開辦農家樂,形成供銷一體的產業鏈條。
7、返鄉創富 她將“小金瓜”賣到了國外
又是一個返鄉創富的例子,這個女老板不一般!今年30歲的林小紅,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冠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10年9月返鄉創業,林小紅和丈夫一起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百畝吊瓜基地。后來的幾年,林小紅不斷創新,通過加工吊瓜籽保健食品、形成成套的亞油酸生產技術等有效舉措將吊瓜的產業鏈拓寬拓廣。如今,公司已研發出瓜蔞籽、瓜蔞茶、天花粉、瓜蔞油、瓜蔞多肽蛋白的五大系列產品,30多個單品,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專利9項,吊瓜系列產品出口到加拿大、美國。
林小紅的故事再一次印證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要堅持將創新作為“激發創造活力、實現內生增長”的重要途徑。企業在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的過程中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8、“鳳凰李”售價每公斤40元 價高不愁賣
今年48歲的李雙均,曾在西昌農科所工作,多年從事水果生產和新品種的開發研究。談起“鳳凰李”的培育種植經歷,李雙均說道,李子相對于其他水果品種,適應性較強,技術要求不高,管理比較粗放,而且果品適合各種人群消費。一進入收獲時節,求購電話不斷,盡管現在零售價賣到了40元/公斤,依然供不應求。
科技創業有前瞻性很重要,走在前,才能看得遠。好品種自然會非常受人追捧,農友們在忙于農事的同事,不妨也試著學習李雙均創新精神,在新品種的培育和研發上下下功夫,說不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9、“創意+農業” 株株花木變成“致富鑰匙”
“創意+農業”,現在各地提得很多。如何讓農民真正找到創業致富的“金鑰匙”,卻有講究。從去年開始,花木市場萎縮,價格急劇下跌。然而轉換一下思路,把原先賣苗木花卉的基地,轉型為賣風景,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昂L模绻麊为毎纯觅u,也就是20到30元左右,經過布局、修剪,按照高矮、粗細等組合成盆景后價格就翻了10倍、20倍。”江蘇省新沂市花卉種植戶張新振說。
對于農民來說,“創意農業”和“供給側”這些經濟學名詞,顯得過于艱深。但是,江蘇省新沂市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努力提供客戶喜歡的產品,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農民只有就地取材,緊貼當地農村特色,緊盯著城里人的需求,接地氣,有新意,自然會叫響市場。
10、種彩色小麥 一畝能賣出兩畝的錢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市場上對具有保健作用的綠色食品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在山東省茌平縣楊屯鄉南孫村大胖糧食種植合作社內,社長孫大胖一邊展示剛收獲的一袋袋黑色、綠色的小麥,一邊介紹說,“彩色小麥與普通小麥種植管理完全一樣,但價格高出近一倍,一畝能掙2畝的錢,我現在每年能加工彩色小麥10萬斤,利潤超過30萬元?!蹦壳?,孫大胖的合作社通過“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推廣種植的彩色小麥已經達到500多畝,為當地村民增收過百萬。
要問孫大胖的致富秘訣,那就是愛動腦筋的孫大胖敏銳地意識到了,現在人們開始更注重養生,飲食結構不斷向保健型轉變。然而,彩色面粉和面條中富含蛋白質、賴氨酸,以及對人體有益的鋅、鐵、硒、鈣等微量元素,比普通面粉更有營養,雖然價格比普通面粉貴一半,但是仍然供不應求!
說了這么多創業創富故事!最后我們來說說,如何才能找到靠譜農業致富項目?很多農友反映說已經把資金、土地準備好了,卻不知道干什么。小農菌的建議是要想找到好項目,一定要注意天、地、人,三才合一!
1.天時:包括地方政策、市場環境!
2.地利:包括了土壤情況、氣候變化以及充足的水資源供給!
3.人和:配備專業的組織管理人員!
當然,除了以上這三點,還有技術支持、勞動力配置這些也一樣都不能少!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斷吸收農業生產能手,開發新穎的運營模式,最后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這樣才能在市場變化萬千的農業行業中站穩腳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農業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