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扭住“問題導向”這個牛鼻子抓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大問題。”毋庸置疑,調研是走好群眾路線的一面鏡子,也是工作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成效在一線檢驗、創新在一線體現的有效手段。
但在現實中,有些地方和單位卻不重視調研,要么認為上面的政策方針已定,工作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就行,不必再跋山涉水,走村串戶;有的自以為學識淵博,“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做決策、辦事情拍拍“腦袋瓜”即可,沒必要搞什么調查研究;有的整天埋頭于“文山會海”,沉浸于“閉門造車”,陷于各種應酬,“忙”得無暇顧及調查研究;還有的熱衷于搞淺嘗輒止、浮于表面的調研,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不僅不能深入群眾了解真實情況,反而勞民傷財,引起群眾反感,到最后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種現象,人們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卻深感無奈,已然成為社會關注和群眾關心的熱點現象之一,所謂調研走訪亦淪為某些官員的“親民秀”。筆者認為,做好新形勢下的調查研究工作,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真正號準群眾脈搏,全面了解真實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深入剖析矛盾癥結,積極提供對策建議,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服務。
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只有善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對此,領導干部必須要有“甘做小學生”的心態,不搞形式主義、不走過場,一竿子扎到基層,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既解剖麻雀、發現典型、指導全局,又敢于直面矛盾,找準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
其次,要辯證分析問題。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問題閉上眼、繞著走。面對問題,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理性分析,緊扣調研中發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一條一條梳理、一項一項分析,弄清問題性質、找到癥結所在,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尋求問題解決的正確辦法。
最后,要勇于解決問題。毛主席說:“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弄清了問題的來弄去脈之后,如果還停留在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踢皮球”“打太極”,或者解決起來避重就輕、隔靴搔癢,甚至肆意掩蓋,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積重難返。這不僅偏離了調研的本意,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初衷也成了紙上談兵。
總之,要完成好新時期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新職責和新使命,就必須始終把加強調研工作,作為加快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作為提高領導水平、改進領導方法、轉變領導作風的重要任務,作為決策的必經程序和關鍵環節,不斷強化問題意識,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做得扎扎實實、富有成效。
作者單位:昆明市尋甸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