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要走程序。”去有關部門辦事,這樣的回答屢見不鮮。當然,必要的走程序,是為了規范辦事流程、明確權責關系。然而,不少情況下走程序卻成了借口和托詞,或拖延推諉,或不了了之,讓群眾增添不少煩惱。(據人民網)
一句不痛不癢的的話語“還需要走程序”,真是讓辦事人員哭笑不得。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單個部門職責卻多方交織,“走程序”真假難辨等種種問題,影響之惡劣不言而喻。不僅貽誤辦事人的發展時機,也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更被群眾廣為詬病。同時,也折射出少數干部身上仍然存在官僚主義、庸懶散拖的習氣,總是以不必要的“走程序”為借口,掩飾自己的慢作為、不作為或亂作為;也說明“簡政放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徹底落到實處。當前我國正處于“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經濟社會加速轉型期,豈能讓“走程序”成為懶政的“保護傘”?
為了讓為人民服務更加深入人心,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與改革發展的形勢需求同步,更為了將“走程序”扼殺在搖籃,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繼續努力:首先,將“簡政放權”明細更加“透明化”。很多辦事群眾根本不了解辦事流程,面對“走程序”之說,毫無話語權,所以各部門更應該優化辦事流程,簡化工作程序,接受民意監督。其次,改變辦事作風,將“走程序”變為“馬上就辦”。增強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營造勇于擔當、高效干事的工作氛圍。最后,強化監督檢查,暢通能上庸下機制。再好的制度,生命力在于執行力。對慢作為、不作為甚至亂作為者加強日常監督,利用“婆婆嘴”的方式進行約談誡勉,對屢教不改者實行淘汰機制,真正的做好能者上,庸者下,徹底打破懶政的“保護傘”。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周場社區東升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