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山聯村黨總支副書記朱虹參加完江蘇代表團代表小組會議后,接受了中國文明網專訪。她說:“文化是發展的靈魂。我們準備爭創全國文明村鎮,挖掘村里的優秀文化,重點打造孝文化、好人文化,做成文化墻,老百姓天天看,就會耳濡目染地受影響,要通過文化涵養人,讓人想留下來。”(3月10日中國文明網)
可以說,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一個個美麗基因。有鄉村共同發力,美麗中國的版圖才更加魅力四射、活力常在。然而,美麗鄉村建設,要真正像全國人大代表、山聯村黨總支副書記朱虹說的那樣,要真正留得住建設的人,留得住長效的美,必須要注入文化的內涵,讓鄉村真正有了文化力量的注入,美麗才真正像一句鉆石廣告詞中所說的那樣——恒、久、遠!
為鄉村注入文化基因,美麗才由內而外。以朱虹所在的村莊為例,以前扔垃圾,離垃圾桶老遠就扔,經常把垃圾撒一地。現在,大家會走到垃圾桶跟前扔,桶滿了再把垃圾袋系好,整齊地放在旁邊。是什么促使村民的改變?關鍵還是文化的作用,因為村里加大了工作文化投入,通過文化活動,將一些百姓生活的陋習搬上舞臺,讓大家通過文化活動,真正提升自覺的主人翁意識,認識到做文明村民的重要性,因為村莊也是大家的家,村民因為文化投入,精神生活豐富起來,說話、做事都變得更文明、更得體了。這何嘗不是文化給予鄉村美麗的促進?
為鄉村注入文化靈魂,讓美麗永駐。無論是農家書屋,還是農村的公務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為的就是讓村民真正改變灶頭、田頭的單一局面。這些年,我們看到農村的基礎文化投入在不斷加大,以筆者所在的農村為例,村里有健康的娛樂設施,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老年活動室等,這些何嘗不是老百姓的追求文化力量?一個村子外環境變美,百姓文化生活水也要同步提高,這樣村民們在勞動之余才能真正有去處,對家庭建設也好,村規民約建設也好,鄰里和睦也好,都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文化作用力,也是讓鄉村美麗永駐的文明力量。
為鄉村注入文化靈魂,更需要久久為功。鄉村有了文化滋養,無論是吸引像朱虹這樣的優秀人才回村工作,還是培育新鄉賢,無疑不是多了磁場。可以說,鄉村文化豐富了,也當大家看到了希望,更容易像朱虹那樣產生了“一天當兩天用,雨天當晴天用,黑天當白天用”吃苦精神,有了用自己的雙手將村子變成了“最美鄉村”的齊心協力。這樣美麗鄉村就真正多了久久為功的動力。
村莊變美,村民變富,不能少了文化的滋養。我們的村干部只有多挖掘村里的優秀文化,讓孝文化、好人文化,傳統文化等為村民每日送上精神大餐,他們自然就會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陶,讓文化涵養人,文化涵養村,讓美麗鄉村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讓“美麗中國”枝繁葉茂、樹大根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京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