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故鄉”征文大賽參賽作品——今天刊發的是南京大學研究生小北木木的作品。本文作者主要著眼于家鄉的人,以此為起點,敘述了經濟變遷中家鄉不同的人群內部的分化。以此揭示家鄉人流動和漂泊的狀態。
家鄉的四種人
文|小北木木
我的家鄉地處華北平原地區,是位于河南的一個地地道道的鄉村。這里人口眾多,盛產糧食。
我小的時候,我的家鄉只有一種人——農民。土生土長的鄉土人,從出生就能一眼望到死亡,簡簡單單。祖祖輩輩依靠土地生活,春種秋收,期間要除草,施肥。每天從早上太陽沒出來忙到晚上日落。吃過晚飯,一莊的人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然后各自散去,各回各家睡覺去了。那時候,天很藍,云很白,水溝里的水是可以掬一捧喝的。我們都曾是放牛娃或放羊娃,晚上就遙想月亮,數著星星.....
后來,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開放較早的城市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勞動力需求,鄉村地區也有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于是外出打工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成為常態。作為較落后的鄉村地區,通常是人口的遷出地。經濟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也改變了鄉村。
一次次求學歸來,初回到家,總能看到些許的變化:誰家又蓋了新房,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通自來水了......但很快一切又變得熟悉起來,因為這里是我長大的地方,不論怎么變化,總體的樣貌仍然是非常熟悉的。但表面熟悉的背后,我總能感覺到某些陌生。陌生的不只是我不熟悉的新出生的孩子、新娶來的媳婦,還有其他的東西。
家鄉一景
我發現農村并非純粹只有農民了,其內部也出現了不太明顯但又十分清楚的變化。不太明顯是因為我們都有著共同的鄉村生活記憶,但又十分清楚是因為我們已經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同一地點出發,但又漸行漸遠。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家鄉內部人群的分化。以前只有一種人,現在已經分化成了四種不同的群體。
第一種人:不離土又不離鄉的群體。我把這一群體歸為是我小時候熟悉的叔叔阿姨,如今他們都已成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了。雖然時光衰老了他們的容顏,但他們仍然濃縮著我們濃濃的記憶和鄉情。這群人生活的年代基本是上世紀60年代或之前,他們小時候生活的日子非常艱苦,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現在日子慢慢好了,他們卻衰老了,再加上文化程度低,常常被現代工業遠遠甩在后頭。出去打工不是不被要了,就是做一些較臟較累的活,掙得一些血汗錢。隨著日子的好轉,我們村這一批人基本是長期駐守家鄉,看管莊稼和照顧孩子。這也是我們國家農村的普遍狀況,大量的留守父母的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一起。因為孩子的父母在勞動力中的競爭資本遠遠大于老一輩,且得到的回報也遠遠大于老一輩,所以孩子的父母這一代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我曾經無心的問過一個孩子,你想外出的爸爸媽媽嗎?孩子搖搖頭......我沒有再問,因為我熟悉這個孩子,他剛出生沒多久父母就都走了,也許爸爸媽媽在他眼里只是電話那頭的聲音,只是一個表面的稱呼而已。童言無忌,孩子還不知道什么是難受,但這不僅僅是孩子的不幸,更是一個國家的傷痛。
第二種人:離土不離鄉的群體。這一群體是是長期出門在外,而過年準時回家又匆匆離開的人們,他們像候鳥般規律的遷徙。這基本是留守孩子的父母那一代還有農民工(一般只是男的,很少有女的)。由于孩子的爺爺奶奶身體還好,孩子由他們帶,因此可以說這是比較輕松的一代,但又是生活沉重的一代。因為這一代孩子相對較少,兄弟姐妹少。上有日漸衰老的雙親,下有成長的孩子,這都是需要照顧的人群,不僅是時間方面的,金錢也必不可少。他們基本是掙錢的主力,盡管農村還有土地,但糧食價格并不很高,再加上投入的成本,凈收入根本應付不了日益龐大的開支。因此外出打工掙得的錢基本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大部分。這些外出打工的人除了必要的吃住之外,基本很少在外面消費。每當過年時節,集市都十分火爆,大量的商品很快被搶購一空。以前我們那的集市是沒有超市的,只有零星的攤位售賣,但現在基本已經被各大超市壟斷了,再加上家里的東西又比外面便宜很多。所以,“在外掙錢,在家消費”則是較普遍的形式。
第三種人:離土又離鄉的群體。這一群體是長期在外生活,有穩定的工作,偶爾回家的人。這一類人,在外打拼多年,能在城市中長期穩定的居住下來,并有了自己的房產。包括沒有太多文化但憑著自己努力打拼成功的人和通過求學在外靠知識生存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基本定居在城市,和老婆孩子或老公和孩子居住在一起,但他們的父母則生活在農村。因為在能照顧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想給孩子添加負擔,此外,他們也不習慣城市的生活。這一種人由于有了穩定的小家庭,再加上工作繁忙,很少回來,有時會接父母去住,但父母一般很快就回來了。也有母親去照顧自己的孫子孫女的,但孫子孫女能上幼兒園之后,就又回來了。這是分裂的一代,又是聯系的一代。說他們是分裂的一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農村,但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在城市和鄉村他們都是陌生人(但不同于齊美爾的陌生人)。在城市,他們可以逐漸的適應,但一切并非生活的地方那樣自然,他們可以學會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但那并不完全屬于他們。在鄉村,他們出去后,便幾乎切斷了和鄉村的聯系,他們中斷了鄉村生活的集體記憶。即使靠和家鄉親人的聯系獲得,但也只是冰山一角。說他們是聯系的一代是因為:相比較他們的孩子,他們還有鄉村生活的經驗,即使時隔多年,鄉音和鄉村習慣依然是忘不掉的。但他們的孩子可以說幾乎完全沒有鄉村生活的經驗,完全是異鄉人。父母的故鄉對于他們只是匆匆的一瞥,很快就消失在記憶中去了。他們的父母雖生活在城市,但他們的父母和親人都在農村,他們是聯系城市和鄉村的一代。
第四種人:無土又無鄉的群體。其實算不得是鄉村的人了,他們是第三種人的孩子。他們出生在城市,由于他們的父母親人還生活在鄉村,所以他們也和鄉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他們不同于父母,他們幾乎沒有鄉村生活的經驗,當他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去世后,他們幾乎很少回鄉村了。于是故鄉人終于變成了異鄉人。
家鄉在變,我們亦在變。只是當有一天當我們都沒有故鄉,那么,流動和漂泊真的是我們最后的歸宿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學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