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歸來話鄉愁,亦喜亦憂亦困惑。
年味濃淡,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總的感覺是,農業發展方式在轉變,農村基礎設施在改善,農民思想觀念在創新。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補貼”紅包豐厚,土地紅利實惠,夢想在希望的田野放飛。農民說:“這是最好的發展時期!”
一枝一葉,別有一種憂慮在心頭。農戶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聽農民談新年心愿,不愿種地的不知道干什么活,到哪里打工?種地的人普遍擔心“增產不增收”,不知道種什么種多少,種什么才能賺錢?農村養老、醫療、社保、教育成為農民的“心病”。尤其是文化娛樂活動相對貧乏,傳統風俗被逐漸淡忘,打牌、賭博等不良風氣抬頭。“好山好水好無聊”,怎樣留住鄉村“精氣神”?
不是鄉愁勝似鄉愁,別有一種困惑在心頭。農業資源環境制約日益突出,農業生產結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發展質量效益不高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生產成本處于“上升通道”,一邊是價格低廉的國內農產品銷路不暢,一邊是高端高價的進口農產品被搶購;一邊是農藥化肥過量使用推高農民種植成本,一邊是土地水源已經難以承受污染之重。靠什么確保糧食安全?種田成本為什么降不下來?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當前正是“三農”變化最大的時期,正是農民收入增長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矛盾最集中、挑戰最嚴峻的轉型時期。透過鄉愁看“三農”,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的現代化,基礎在農業,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城鄉差距決定了我們的“全面小康”,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增加農民收入,決戰決勝在脫貧攻堅。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視野看“三農”,往往有不同的喜悅、不同的憂慮、不同的困惑。鄉愁寄托著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摘編自2016年2月16日《四川日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年02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