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雷望紅:阿周叔的甘苦人生

[ 作者:雷望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2 錄入:12 ]

——回鄉記(一)

【又到一年返鄉時。相較于去年一篇返鄉日記引發的轟動,今年的農村似乎要安靜許多。然而這不代表平靜之下沒有暗流涌動。對于擁有9億農民的中國來說,農村始終是一片充滿生機同時又嘈雜煩亂的地方。

在春節前夕,觀察者網編輯意外看到了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放假通知,上面除了要求回家“不要寫論文,多陪父母家人外”,照例有一篇返鄉日記的任務,“以社會學家的眼光對自己的家鄉和家庭進行觀察”。同去年一樣,觀察者網再度聯袂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師生,繼續推出返鄉日記系列,忠實記錄中國農村一年又一年的變遷。

今天推出的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雷望紅的返鄉日記。這是一個普通農民的人生故事,多子、貧困,為此阿周叔一家背井離鄉,最終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生活。他用自己充滿艱辛的一生詮釋著勤勞致富帶來的命運改變。】

生在江漢平原的我,對于大山和傳統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向往和敬仰。今年寒假,計劃在年前到朋友廣西博白老家看望他的家人,如愿滿足我對于客家傳統文化的向往。想象中的廣西,是一個有著濃厚傳統文化氛圍卻偏僻落后的地區。出行之前,朋友開玩笑說,老家現在還有械斗,甚至在年終還會出現攔路搶劫的事件,博白在早期因為村民反抗計劃生育政策而焚燒鄉鎮政府的事件而聞名全國,按照他的話說,這是一個民風彪悍的地方。他問我怕不怕,我抱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知無畏,笑言如果出現了,那將是今年春節最大的收獲了,就當做是穿越到九十年代我的家鄉。實際上,械斗和搶劫只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因為存在宗族之間的對立勢力,械斗是正常的,而處在兩廣交界處,社會環境相對復雜,治安狀況欠佳,會出現一些搶劫案件,這些對一般的老百姓生活影響并不大。

廣西博白及其周邊農民的生活,要比全國其他大多數地區更為艱難,由于對計劃生育的強勢抵抗,計生政策執行失敗,村民們堅持多子多福和傳宗接代的觀念不動搖,生育數量至今還保持在3個的平均水平,孩子的養育成本高。加上當地的土地不適合種植水稻,而是以黃麻、紅薯、花生等作物為主(丘陵地區水田少坡地多),適合種植的作物并不值錢,也不能滿足口糧需求,在現金收入極少的年代,一般百姓家庭維生艱難,但想象中的艱難并沒有刻寫在老百姓的臉上,我所見到的是他們身上煥發的頑強意志與生命活力,縱使生活艱難,卻依然不屈不饒,充滿希望。我所要講述的故事,是朋友父親阿周叔的故事,也是這個家庭的生命史,但周家的故事只是當地一般老百姓家庭甚至是全國大多數平民家庭的寫照而已。

200年來,周家先后從福建到廣東,再到廣西,最后遷至北海合浦縣白鎮西村,定居至此。在解放前,阿周叔祖上有上百畝地,解放后土地改革劃成分,由于阿周叔的三叔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在村中有威望,在土改小組中擔任職務,劃為上中農,成了落網地主,在頻繁的批斗運動中,阿周叔的祖父雖未卷入其中,卻一直過著貧苦而安定的生活。

阿周叔的父親遺傳了祖父聰明與勤勞的基因,擅長各種手藝,除了基本的農業生產以外,他還會在外面做各種活賺點現金過活,但由于孩子多,生有八個兒子,總共十三個孩子,即使再勤勞要頂不住十三個孩子的嘴。所以,阿周叔家享受著多子的榮光卻過著極貧的生活,七兄弟(夭折一個)住四間房子,結婚的兒子住一間,未婚的兒子幾個住一間,經濟水平屬于村中的底層。等到阿周叔這一代成人,兄弟們紛紛成婚,貧困沒有改變他們的生育觀念,多子依然是他們的人生追求。

阿周叔1986年成婚,連著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孩子在家族男丁中排名周三、周四。1991年懷了第三胎,當時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嚴格,為了躲避計生政策,阿周叔從北海合浦白鎮逃到了相鄰的玉林博白龍鎮,當時白鎮的老家,財產只有一口破鍋,一家四口沒有任何牽掛地逃走了。來到龍鎮不久后,生下一個女兒,在女性排名中排第二,人稱周二妹。最初到龍鎮的幾年,他們還會在老家種點作物,收割時跑回家鄉收獲花生、紅薯等,但農產品不值錢,后來索性將農田徹底拋荒。阿周叔一家五口,在龍鎮鎮上租了一間房屋居住,全家靠阿周叔一個人做木工維生。當時租住的房屋中,所有的家產只有一口鍋、兩個桶和一張供四人睡的床,結果沒多久這口由岳父捐助的鍋還被偷走了。

幸運的是,阿周叔精湛的木工手藝,很快在當地樹立起名聲,成為全鎮首屈一指的木匠,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鎮所有的自然村。但當時的村民生活艱苦,賒賬太多,木工生意好但不能及時拿到工錢,為了保住客源,不得不經常通宵熬夜做工,做工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他一個人要解決一家人五口人的吃飯問題,還要付房租、買工具,并適當支持一下雙方的父母和兄弟,所以生活極為拮據,家里經常只有白米飯吃。周四回憶他小時候的生活,說有一次好幾天沒吃飽飯,到同學家玩,同學父母留他在家吃飯,他一口氣吃了三大碗白粥沒喘一口氣,把同學全家人嚇到了。阿周叔夫婦兩人在沉重的負擔中還是攢下一筆錢,1993年付了2000元定金在鎮邊買了一塊地皮,花了幾年時間還完10000元購買地皮的錢,又于1997年建起了一棟兩層的房子,新建的房子沒有任何裝修,一樓作為工作間,二樓住人,沒有廚房,就在頂樓搭建一個棚屋做飯吃飯。新家沒有購置家具,幾張床和簡易的衣柜全由阿周叔自己打造,盡管沒有豪華的裝飾,但至少全家人終于有了一個穩定的住處。

建房之后,生活本該開始變好,不料,第三個兒子于1998年意外降臨,這個兒子已經是家族中的第十個兒子。周十出生時,計劃生育的風聲緊,罰款重,阿周叔不敢請接生婆,而是由自己親自接生,由于不懂接生技術,在剪臍帶時使用酒精過猛,不慎將嬰兒的腿部燒傷,至今留有疤痕。為了避風頭和尋找奶水,孩子出生幾天后就送到五姨家哺育,當時五姨剛生了一個同齡小孩,正處于哺乳期,有奶水吃,他不得不去與表哥搶食。在小姨家呆了十個月之后,就送到外婆家撫養。直到幾歲之后,才回到家中。為了掩人耳目,周十稱呼阿周叔夫婦為伯伯嬸嬸,當做叔叔的孩子生活在周家,他從小以為自己不是親生的,生怕惹了伯嬸兄姊生氣,所以表現得勤快乖巧。

新添男丁固然喜悅,但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四個小孩的撫育費用成為阿周叔心頭的擔憂。為了保證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全家人節衣縮食,減少一切不必要的開銷,那時窮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都舍不得買,阿周叔家住在鎮北,學校在鎮南,每天早上,三個大點的孩子早上5點多就起床,步行四十分鐘到學校,放學后再走回家。每天放學回家后,周二妹幫著帶小弟弟,周三哥幫著母親做家務,周四哥則跟隨父親到村民家里安裝門窗。這樣的生活模式,我從未親歷過,只是從父母長輩口中有所耳聞,卻未曾想過會發生在異地的同齡人身上。但想象的艱苦在他們的敘述中未曾看見,他們的童年記憶充滿著多子女家庭的歡樂,兩個哥哥一起去偷甘蔗,坐在草地上啃的甘蔗皮成了小山包,小弟弟是哥哥姐姐挑逗和嘲笑的對象,又乖又可愛,卻被比作豬欄里的小豬,至今還被叫做小豬頭。冬天,一群小孩會在空地上“窯薯”,據說比烤紅薯更香更好吃。

歡樂伴隨著艱辛,一家人過著清苦的生活,但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靠著勤勞的雙手與生活做著艱苦卓絕的斗爭,憑著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阿周叔攢下了一筆錢,準備加高房屋。在當地,兒子與房子就是面子與榮耀,阿周叔生有三個兒子,在家族中賺足了面子,但兒子們過得好更為重要,為了兒子們未來的婚姻大事,阿周叔在2007年建起了三層四層樓房。當時只有材料錢,為了省工錢,全家決定在周四放暑假時,由父子兩個自己建房,周四當時高二,一放假就回到家中,白天做木工,晚上與父親一起碼磚砌墻,經常是通宵達旦,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三樓建好后,父子倆的身體實在承受不了,才狠心花了一萬塊工錢將四樓包給包工頭建。

然而,房子建好后,阿周叔的木工生意卻開始走下坡路,木門木窗等木制品開始被鋁合金等替代,賺錢變得不易,而家里的經濟壓力卻越來越大,孩子們要讀書,大兒子也到了結婚的年齡,家里還沒有裝修。經過一番糾結,阿周叔決定轉型做鋁合金門窗,當時他已經接近50歲,學習能力和體力都在下降,但為了孩子們,他還是決定搏一把。轉型初期,由于年紀大,進入行業晚,拼不過年輕人,生意慘淡,家庭經濟開支難以維繼,曾幾度無法支持小兒子的高中生活,都是依靠借貸才度過難關。隨著進入時間的拉長,加之此前做木工積累下的人脈,鋁合金安裝的生意逐漸好轉,除夕前一天還要做活,年初三開春之后就開始復工,一年沒幾天完整的休息時間。但阿周叔樂滋滋的,他覺得生活充滿希望,只要有活干,自己就還有價值,就能為兒子們增加一份資本少添一份負擔。

孩子們是阿周叔一生奮斗的希望與動力,但這幾個孩子的成長他也沒少費心,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傾注了心血。大兒子初中畢業后就輟學到浙江打工,跟著叔叔們在模具廠中做模具,第一年是做徒弟,工資低,年底連回家的車費都沒有,只好忍痛第一次一個人在異鄉過年。大兒子一個人在外,父母在家揪心,夜夜睡不著覺。好在周三勤奮好學,學會了模具設計,很快從一個普通工人變為技術工人,工資逐年增長,雖然在外消費高,攢不到錢,但至少能夠保證每年可以回家過年。不料,周三在打工的中途,突然生病,不得不回家休養一年,依靠父母悉心照顧,來年再返浙。在外打工幾年后,周三到了結婚的年齡,父母開始為他張羅相親事宜,先后選了幾個對象,最后選擇了本鎮的一個姑娘,兩人順利成婚生子。大兒子的婚姻大事完成了,如他所愿生了一個大孫子。

周四一直是父親引以為傲的孩子,由于跟隨父親做活的緣故,聽聞父親的教誨最多,見識最廣,又聰明伶俐,是父親最器重和操心最多的孩子。周四在初中以前以幫父親干活為重,學業倒是輔業,成績平平,他當時考慮自己未來的歸宿就是外出打工,在老家的村莊,還從未出現過大學生。阿周叔在周四讀初二的某一天,突然告訴他,希望周四能夠通過讀書這條路改變自己的命運。周四并不懂得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意義,他只是覺得,聽父親的話準沒有錯。初一初二其懶無比的周四,在初三時開始進入爆發狀態,經常廢寢忘食地學習,他頭腦靈光,學習東西上手很快,成績突飛猛進。中考時卻與縣一中錄取線相差8分,不能如愿進入縣一中。他極為絕望,但阿周叔卻激勵他不要放棄,他鐵定心要讓兒子沖出去,硬是咬著牙交了6000塊錢擇校費進了一中。6000塊錢是東拼西湊得來的,在當時對于這個家庭是一筆不菲的數目,交了擇校費之后,家里接下來幾個月的生活就成了問題,全家人硬是挺過了難關。

周四擇校進一中,將自卑化作動力,生活得非常灑脫,每天的生活只有學習、運動、吃飯、睡覺,其他一概不管,父母的愁苦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他卻將父母的希望融于骨髓踐于行動。但命運再一次跟他開了一個玩笑,高考時發揮失常,考上了重點大學但不是他滿意的學校,毅然決然地復讀,自己獨身闖到復讀學校與校長談判復讀條件,要求安排老師額外輔導短腿科目,雙方經過平衡之后周四開始了復讀生活,復讀的一年,最終考到華科。對于周氏家族而言,這是這個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阿周叔對兒子感到滿意,在他的培養下,出了第一個名牌大學生,至少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了。

阿周叔的心情跟著孩子們跌宕的人生起伏,交織著失望與欣喜,卻從未失卻希望。他這大半生一路走來并不順當,從一無所有到白手起家,積攢家業,其中的坎坷和艱辛只有他與家人體會最為深刻。一切的酸楚,都被孩子們順利成長的喜悅所湮沒,其實幾個孩子的成長并不順利,但每次都能夠化難為易,每次跌至谷底都能夠耐心重新出發,憑著全家人的韌勁沖出重圍。如今,周三哥和周二妹已經完婚,周四還在大學深造,小豬頭周十在讀高中,家里的生意慢慢好起來,幾個孩子也逐漸長大成人開始為父母分憂。按理說,阿周叔夫婦倆應該可以好好歇息了,但他們倆依然不知疲倦、精神抖擻地干活,在他們看來,還有兩個兒子任務沒完成,就不能停息。

復雜的社會環境,并沒有影響到這個家庭的奮斗,重重艱難也未曾澆滅他們一心向上的希望之火。阿周叔經歷的人生,何嘗不是當地甚至中國大多數父母的人生呢?為了家庭后代的發展,無私奉獻,燃燒至死。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鄉村面貌的改善,要感謝一個個家庭默默無私的奮斗,而一個個普通家庭的發展,也得益于中國社會環境的改善。鄉村社會是否有希望,取決于這些普通家庭的發展狀態。雖然今天的中國不盡完善,卻留有普通家庭上升的空間,讓他們的奮斗充滿意義與希望。國家與社會所要做的,就是為底層家庭保留和創造更多的上升空間,不至于泯滅一個個普通家庭與普通民眾奮斗的決心與希望。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觀察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先锋全部色资源在线免费网站 | 色吊丝中文字幕资源在线 | 最新国产AV网址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 | 久久亚洲欧美日本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