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別讓環境污染一再成為“牛皮癬”

[ 作者:魚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2 錄入:12 ]

環境保護部日前通報了2015年下半年20起典型違法案件情況。其中,8件移送公安機關,12件給予行政處罰。(新華社1月10日)

從“環境保護部通報的20起典型違法案件中,8件移送公安機關,12件給予行政處罰”來看,此舉不失為一個積極信號,表明司法部門在以積極的態度介入環境污染事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對嚴重環境污染事件將不再是行政罰款了事。但從另一個方面折射出,要破解環境污染的難題,單憑環保綜合督查暗查,僅靠環保部門“戰斗”,只處理涉污企業相關責任人,只對嚴重企業污染移交公安機關已經是遠遠不夠。如果不改變地方政府畸形的政績觀,如果環保部門執行力不獨立、不強大,如果涉污企業得不到嚴懲,恐怕污染依然會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污染超標50倍、13.14倍、0.7倍等會見怪不怪。

誠如有評論如此說道“一個不可持續的污染治理路徑,自然無法達致預期的治理效果,甚至會形成某種監管虛無的負效應,它必須被糾偏。只有當環保的威懾力無處不在,發現項目污染就會隨時叫停,并加以處罰,地方的項目建設才會是真正‘環保’的。”的確,對涉污企業不予以嚴懲無法以儆效尤,但也應看到,能在地下埋設暗管,偷排生產污水;擅自閑置污水治理設施,污水超標排放;不正常運行大氣污染治理設施等,與不注重事前審批,放松事中、事后監管不無關系,如今就算再嚴厲的懲處也無異于“事半功倍”。因為,拿著棉花棍子打誰誰都不會疼。為此,在嚴厲執法,讓利劍高懸,對污染企業形成極大威懾同時,更應該思考,誰縱容了污染企業?

自從被譽為“最嚴環保法”實施以來,民眾寄予莫大的期望。更是期盼能一改多年來,對環保監督與執法中的“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的詬病。20起典型違法案件,8件移送公安機關,12件給予行政處罰,是一個起點,維護了新環保法的尊嚴,但也應看到,能和“嚴法”如此較真,雖與早前一些地方政府以經濟罰款代替行政處罰或法律判決,對涉事單位和人員“寬大處理”,該嚴不嚴,當抓不抓,使得部分企業不斷突破底線,導致環境污染事件屢屢發生不無關系;與一些地方在不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的影響下,對許多環境污染事件仍以遮遮掩掩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和方式來處理不無關系;與個別執法人員徇私枉法,利用職務之便為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大開方便之門,牟取一己之私利脫不了關系;更與監管之殤有關。

其實,每每說到環保事件,都會讓評論者浮想聯翩。更會讓民眾想到企業、地方政府、環保監管部門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比如,環境監測者會從環保機制方面為自己的監管失職開脫責任;地方政府一些領導干部為了用GDP換取“烏紗帽”,而不惜污染環境的現實,戴上“污染帽”;涉污企業,自詡為地方政府的香餑餑,環保部門不能輕易得罪它,地方政府又不怎好意思得罪它,在利益鏈條的末端,只能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了。換句話說,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一些地方政府和主要領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的沖動,下一個20起典型違法案件,難保不會出現。

回到事件原點,20起典型違法案件中,8件移送公安機關,12件給予行政處罰,是用實際行動證明法律的剛性。但如何讓環境污染不再成為新聞“牛皮癬”,讓環境保護走出“囚徒困境”,尤須各級政府部門切實轉變環保觀念,改革政績評價體系,自上至下建立起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落實環境污染問責制度,徹底鏟除拿環境換GDP的現實土壤,讓民眾的監督不再是看客,或許環境監督才能真正“強硬”起來!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步兵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v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69 | 午夜福利精品a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