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立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通過聚焦資源利用效率、產地環境清潔、生態系統穩定和綠色供給能力提升來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時農業發展所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明顯。農業現代化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之前單純追求農業產出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發展,轉到質量效益并重,提升農業競爭力,注重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上來。
綠色發展是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必要手段。我國農村環境形勢不容樂觀,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秸稈焚燒,化肥農藥使用超標,畜禽糞便,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不達標等對農村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此,實現農村現代化就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綜合治理、保護和修復鄉村生態、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要大力發展綠色形態的新產業新業態,全面推廣綠色導向的集成技術和發展模式,不斷完善綠色發展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農業綠色發展要成為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通過農業綠色發展來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發展
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根據各地資源環境承載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保護和恢復農業生態,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加快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分享農業、定制農業、康養農業等新業態。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建立指標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大力開發綠色農產品。支持資源和生態條件突出的地方發展綠色農產品,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完善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振興行動,引導經營主體大力創建名企、名品、名牌,推動地方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加強品牌宣傳和營銷平臺建設,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綠色發展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精準測土、科學配肥、減量施肥相結合,實施資源化循環。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糞污高效精準利用,并逐步推進田間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等資源化利用。突出秸稈還田、離田利用和收儲運體系建設,推進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徑利用。擴大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全力提升農業生產高效化。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推進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進一步促進農業自然資源高效利用。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綠色發展
推進規模化經營,有序引導整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把農業規模經營戶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農場。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加大對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更好地為小農戶生產發展服務。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實現鄉村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環境報》2021年3月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