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馬泗鄉黨政辦主任周用、黨委宣傳委員張岑東在撰寫、審核先進事跡材料時,因夸大事實受到處分一事,在當地干部群眾中掀起不小波瀾,成為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點。(8月4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今年3月,馬泗鄉黨委根據自治區有關要求,宣傳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中涌現出的致富能手,以期更好地調動群眾生產積極性,早日脫貧致富。周用收到五龍村委會信息員報來的“致富能手藍某某種桑養蠶,種甘蔗,做木頭生意,人均年收入萬元以上”的先進事跡材料時,覺得事跡不夠“先進”、不夠突出,就擅自改為“藍某某種有60畝桑葉、40畝甘蔗,年收入40多萬元”。
脫貧攻堅不是空對空的數字換算游戲。一味應付“上級檢查”,把精力放在“算賬”而不是做事上,除了紙上的光鮮能取得實效嗎?把心思放在數據造假、虛構政績上,即便糊弄過一時,最終又能拿什么來交賬呢?脫貧成效不能只看數字,關鍵要看困難群眾生活水平是不是真提高了,要看百姓對脫貧成果點不點頭、滿不滿意。
扶貧造假的泛濫,主要還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周密,與其暴露出的危機隱患相比,給予的懲戒并沒有完全到位。當然,立法是一件十分嚴肅縝密的科學,刑罰對于犯罪的震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一方面我們必須理性而清醒地看待出現的“亂象”。
根除扶貧數據注水,要嚴于監督。對“戴貧困帽子、過富裕日子”和做數據花賬讓貧困人口“被脫貧”的現象,地方政府部門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為官一任,主政一方,領導干部應拿出扎扎實實的扶貧成績單造福一方百姓。尤其是在精準識別貧困程度方面,要做到實事求是;在選擇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之時,要做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在確定脫貧路線圖時,不亂炒概念,要用實際脫貧效果說話。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編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