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優勢在于通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有效還原干部對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后查證。半月談記者采訪時,部分基層干部反映,為避免在上級檢查時被問責,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得不過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舉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專家指出,“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為形式主義新變種,當引起高度重視。(7月26日,新華網)
近年來,“痕跡管理”慢慢地被應用到基層工作中,而且慢慢演變成為了“痕跡主義”,已經成為了形式主義的新變種。表面上看,“痕跡管理”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樣被濫用的“痕跡管理”卻充分說明某些地方的管理和治理缺乏智慧,喜歡搞形式主義,明明只是“衛生清掃”這樣簡單的一項看結果的工作,卻占用基層干部大量時間,耗費在文字材料檔案上,那這樣的“痕跡管理”顯然是一種濫用,一種形式主義。
“痕跡主義”的好處,就是能夠讓檢查組足不出會議室,就能看到堆積如山的資料,而負面影響就相當多了,正如一位基層干部所說的那樣:“盛行的“痕跡主義”亟待減負:一是嚴重浪費了工作精力,影響工作實效;二是勞民傷財,增加工作成本;三是敗壞工作作風,誤人、誤事、誤形象。” “痕跡主義”歪風盛行基層,的確讓群眾很不滿意。
“痕跡管理”異化成這個樣子,坊間早就怨聲載道了。黨報此前刊載過相關文章,反思“從早到晚忙材料、扶貧豈能靠填表?”不少基層干部,不是累死在訪貧問苦的路上,而是累趴在整材料、忙總結的案頭。
莫讓“痕跡管理”在基層被濫用。對于基層工作而言,人員、編制有限,一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痕跡管理”在基層被濫用,則會讓大部分基層干部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無效的文字、檔案中,工作實效便會大打折扣,最后得不償失。
(作者單位:綿陽市安州區興仁鄉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