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優勢在于通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有效還原干部對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后查證。半月談記者采訪時,部分基層干部反映,為避免在上級檢查時被問責,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得不過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舉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專家指出,“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為形式主義新變種,當引起高度重視。(7月26日,新浪網)
一位駐村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村里搞一次“衛生清掃”就需要9份檔案:一是鄉鎮黨委政府關于環境大整治的紅頭文件;二是村兩委的工作方案;三是村民代表會議記錄;四是思想動員會議記錄;五是貧困戶環境衛生名單;六是實施分工細則;七是掃大街的幾張照片;八是片區考評表;九是貧困戶入戶考評表。
由于一些地方出現以“痕”論政績的情況,許多人就想出制造假痕、虛痕來應對。
看了這篇新聞,筆者心里很沉重,痕跡管理本身是一種規范性、資料性的新型管理方式,但有些地方,部門在實施中“一不小心”就走了樣,變了型,失去了痕跡管理的真正意義,搖身一變成了一種瞎折騰、亂作為的作秀,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叫人心痛。
筆者曾參加過一次專家會議,一個半小時會議居然在LED屏膜上打出了16個不同內容的會標,負責照像的同志忙得不亦樂乎。會后問照像的同志是為啥?他說:上級要求痕跡管理,只要看到會標就算過關,就證明我們貫徹了上級的指示和精神。
筆者好奇地說:今天的會議內容根本沒涉及屏幕上的精神呀。照像的同志說:把照片發過去就算我們做了這些事,大家都心照不宣嘛。
我很納悶:這不是形式主義,這不是作秀,這不是弄虛作假嗎?而且這種作法大家都默認,并且形成流行之勢。
筆者認為:如果讓這樣的痕跡主義蔓延,只會助長弄虛作假,因此,應引起上級組織部門、紀檢部的高度重視,并拿出堅決扼制的措施來,要用追責的高壓剎住痕跡管路中亂象和怪象。
(作者單位:江油市第二人民醫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