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為深入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委縣政府探索開展了“比進度、看特色、比突破、看亮點”的“兩比兩看”活動。這樣一場旨在激勵大家在脫貧攻堅戰中當先鋒,做表率,創佳績的活動,竟然發生了租牛充數、忽悠檢查的鬧劇?(7月19日,中央紀委網站)
幾天前,在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發生了這樣一場奇葩鬧劇:鹽源鎮黨委、政府在認為當地敬天養殖場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示范性后,在兩次到敬天養殖場進行視察后,只提出了“你們要重點把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等工作做好,匯報時要重點介紹好養殖場發展的特色亮點”的要求,卻并未進行實際性的考察。敬天養殖場的管理人郎學春卻犯了愁,由于養殖場的資金不足,導致場內實有存欄牛羊并不多,并未達到觀摩要求。為了達到觀摩要求,郎學春便想出了從周邊養殖場租牛的方法:向四合頭、長灣、白溝坪等村民小組的養牛戶以每天50元的租金租了10余頭牛到養殖場。
一場租牛迎檢的鬧劇就這樣上演了……
縣里搞“兩比兩看”活動,旨在激勵大家在脫貧攻堅戰中當先鋒,做表率,創佳績。通過養殖發展當地經濟,這本是帶動脫貧致富的一件好事,結果卻成為了網民們當做飯后茶點的一場鬧劇。鬧劇的背后,卻深刻地反映出形式主義與部分官員的作風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明確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
鎮雄縣搞的這個活動,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常常是形式大于內容,宣傳效果大于實際效果。口號喊得響亮,實際行動起來卻是走個過場,實際產生的利益也是寥寥無幾。
不注重細致調查,哪里知道各個家庭需求的脫貧方式,有的地方可能適合發展養殖業,有的地方又可能適合發展種植業、漁業、林業……這時候就需要當地的官員進行詳細的考察評判,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選擇最適合、合理的發展途徑和方式,才是筑牢脫貧攻堅的基礎。近年來發展內容與當地實際情況不符而導致的項目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既浪費時間又勞民傷財,還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然而,鹽源鎮的黨委和政府官員實際去了敬天養殖場視察2次,卻只是提出了整治環境和完善制度的要求,并未深入了解,如此,只注重表面功夫,不關心具體情況,不下足功夫,必然得不償失。為了應付檢查,而“依葫蘆畫瓢”的造假,這樣不切實際的行為,完全違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漠視了人民群眾期盼的內心,更是與黨員干部務實作風不符。
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不僅關乎黨和政府的形象,更是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所以,如何杜絕形式主義,整頓黨員干部作風,必然要對癥下藥,刮骨療傷,更要從思想上轉變作風,在工作上注重實效,在監管上履職履責。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