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村務’讓群眾信任我、理解我,真好。”前不久獲得連任的臨潁縣新城街道辦事處五里頭村黨支部書記王德甫7月1日說。 近年來,臨潁縣依托“陽光三權”體系在全縣推進“陽光村務”,讓村務“上墻進欄”,群眾對村“兩委”干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臨潁縣推廣的“陽光村務”有效改善了干群關系,增強了村干部的責任意識和規范意識,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7月5日 大河網)
“陽光村務”,并不是什么新名詞,但要真正配得上“陽光”二字,還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謂“陽光村務”,是直接面對群眾,直接接受監督的最基層“政務”。這樣的制度各地都有,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陽光”?如何才能讓群眾真正的“明明白白”?這就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村務公開欄”到處都有,有些地方就是看不到什么內容,或者很久都不更新一次,完全是裝裝樣子罷了。因此,像臨潁縣這樣樣的“陽光村務”,公示的內容詳實、具體,只要持之以恒,必將形成良好的村務格局。
“陽光村務”“上墻進欄”,實際就是群眾的“明白墻”。村一級行政單位,是最接地氣的基層,肩負著政策方針的具體落實的重任。在有的地方,許多的政策百姓是不清楚的,有的群眾無不自嘲式地說:“管他的,能給我點算點,反正是國家的錢,我也沒吃虧。”這就說明,有的群眾即使得到了一些照顧,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特別是一些地方的“低保戶”“貧困戶”“危改戶”更是讓人霧里看花。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陽光村務”的制度就顯得非常及時。
好多落馬干部在懺悔時都說,是由于自己心中無戒,又沒有人對自己及時提醒、警示,就在背離群眾的路上漸行漸遠。但是,除了組織、領導的提醒監督之外,還有什么能更好地警示自己呢?這“陽光村務”就在黨員干部的心中豎起了一塊高大的“警示牌”。要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進行公示,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如果稍有偏差,就會被群眾戳脊梁骨。有了這樣的意識,就會在平日的工作中提高警惕,自覺地不碰“紅線”,不越“底線”。
曾幾何時,在一些地方,村支部、村委會領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相互的信任度大大下降,特別是群眾對干部,更多的是不信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許多的惠民政策得不到落實,群眾如墜五里霧中。實行“陽光村務”,就是要把村兩委的工作暴曬于陽光之下。干部坦誠了,群眾就信任,彼此間的裂痕就會消失,哪怕有一道深深的鴻溝,也會被相互的信任架起一座純潔的“連心橋”。
其實,“陽光村務”的關鍵還是在于“陽光”。只要村“兩委”真正能把全面的工作展現在“陽光”下,接受各級的檢查,接受群眾的監督,就既能讓群眾明白,更是對干部的警示,良好的干群關系的形成,是村級工作的最好鋪墊。群眾明明白白,干部清清白白,增強了村干部的責任意識和規范意識,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