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遵循農村改革“擴面、提速、集成”總體要求,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今年將進一步擴大。記者今天從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吉林、江蘇、山東3個省,河北省石家莊等50個地級市、天津市武清區等150個縣(市、區)為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6月20日人民日報)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城鄉整體關系的變化和農村自身的發展變化,已經到了需要對“三農”工作整體思路做一個大梳理和大調整的階段。以前所講的“三農”,更多是強調解決農業問題,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在這個過程中,中央雖然也逐步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但總體而言,在戰略上的高度仍然不夠。農村和城市發展的不均衡從逐步顯現跡象,到現在的越拉越大,如何去調節、平衡以及如何去振興,成了擺在眼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對完善農村治理、保障農民權益、探索形成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未來3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三農”是短板;未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三農”也是短板。要把“三農”問題挑出來,統籌各方面力量進行集中攻關,這需要一個有影響力、有凝聚力的大戰略。那么要推進這一戰略,實現鄉村振興,主要靠什么?要靠體制機制的創新。振興鄉村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推動資源要素真正地向農村流動。因為在市場化進程中,資源要素總是向效率高的地方、向工業、向城市轉移。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用制度性的配套供給來矯正市場。制度配套性的供給保證了國家層面的正常政策傾向性,資源要素的集中配給優先化程度,通過政策的干預,引導資金、技術以及市場導向“三農”建設這一倡導板塊,實現資源的最大優化配置,把過剩的資源轉移,把冗余低效的發展逐步向諸如“三農”規模化建設引導,逐步平衡城鄉發展不均衡狀況,去除農村發展的短板,真正做到振興三農,均衡產業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這種模式下偉大的嘗試,通過主動求變,以試點的模式,慢慢擴大改革覆蓋面,掃除鄉村發展的阻礙,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農”發展,鄉村振興需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來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順應鄉村發展的配套政策改革模式,只有逐漸完善應有基礎設施及配套推動發展的制度,才能真正助推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
(作者地址:四川梓潼七曲山風景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