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達州市宣漢縣毛壩鎮冒尖村70歲的黎洪森老人去年被當地納入易地扶貧搬遷戶,村里新建了集中安置房,看上去干凈整潔、水電齊全,等著他入住。但現在他寧可住在搖搖欲墜的老木屋里,也不愿搬入新房。(澎湃新聞網 6月19日)
面對干凈整潔的新房,群眾寧愿住在風雨一來,連躲的地方都沒有的老房子里,也不愿搬遷,原因竟是安置房離田地太遠,群眾種地極不方便。如果群眾選擇住新房,每天大量時間都要耗在來回新居與種地的路上,生產生活就無法保障,難怪群眾會喜舊厭新,寧愿“受苦”也不“享受”。
住新房反而成了群眾生存的難題,尷尬的只是群眾?新建的安置房不僅整潔而且漂亮,卻難討群眾歡心,出現“無人居住”“大量空閑”局面,不知當地政府和黨員干部有何感受?花掉國家大量扶貧資金的扶貧項目,卻被群眾用腳投票,誰的臉被打,不言而喻,但背后的問題更值得深思。
按理講,只需要群眾投入少量資金就能夠從“搖搖欲墜”的危舊房屋,搬入眼中的“富人區”,極大的改善居住環境,換成誰都會滿心歡喜,主動搬遷,這樣的“好事”在現實中卻被群眾“拒絕”,問題恐怕不僅僅是安置點與群眾的田地相較太遠。
修建扶貧安置房,解決住房保障問題,既是困難群眾脫貧奔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困難群眾積極脫貧奔康的強大動力。未蒙其利,倒是先受其害,好端端的民生工程,卻讓群眾不得不在安置點和自家田地之間來回奔波,時間都用在來回跋山涉水的路上,這是給群眾謀辦實事,還是折騰群眾,答案群眾已經用行動予以了回應。
可以說,扶貧安置房并不是被群眾主動“拒絕”,而是群眾可望而不可及。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餓,群眾選擇的艱難可想而知。很難想象,當地政府主導的扶貧安置房修建點居然與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大相徑庭,基層黨員干部豈能不知農村群眾和田地關系。安置點與田地來回相距20公里,群眾來回跋山涉水,時間都花在路上了,如何生產,連生存都出現問題,還談何增收?群眾放棄“漂亮”新居,問題不在群眾選擇出現困難,而是“民生工程”建設偏離了群眾的實際需要成為“形象工程”,出現這樣的情況基層政府和黨員干部難辭其咎,暴露的不僅是對安置點規劃管理能力的欠缺,更存在嚴重的作風問題。
扶貧安置房“大量空閑”,既浪費了扶貧資金,更浪費群眾的信任。扶貧工作忽視群眾利益,為了完全所謂的任務,不惜本末倒置,以政績為中心,以地方形象為主,甚至欺上瞞下、弄虛作假,既抹黑黨和政府形象,更背離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要解決扶貧安置房被群眾“拒絕”的問題,不能僅限于想辦法解決老百姓入住后的生存發展問題,還要大力肅清“四風”發生的空間,鏟除“形象工程”滋生的土壤,狠剎發生在基層黨員干部身上作風不實,對相關責任人員,必須要依法依紀嚴肅懲處。否則,發生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基層政府和黨員干部工作浮在面上,不深入現場,靠聽匯報、看報表做決策,甚至弄虛作假的現象仍然會繼續發生,不僅會影響脫貧攻堅的整體推進,還會損害群眾利益。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