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成本高,修復缺標準,再利用成困局。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地探訪重金屬污染土壤示范修復區發現,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標準不統一、再利用較難等問題正成為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攔路虎”。其中,以南丹縣環保局有關負責人所說為例,紅星屯項目治理面積約66畝,該段治理工程審計結算價格是407萬元。有農民感慨:“種一輩子玉米都回不了本。”(6月7日 新華網)
文中“種一輩子玉米都回不了本”事實上還得再添上三個字,即“種一輩子玉米都回不了治污成本”。66畝地,大概每畝投入6.1萬多元,治理工程審計結算價格是407萬元,還真是沒有必要“死馬當成活馬醫”,做“虧本”買賣。然,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假以如此,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明天在哪?暫且拋開文中被污染土地因為該村屯附近曾有幾十家選礦點,由于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排以及尾砂隨意堆放,造成了土壤中砷、鉛汞的含量超標,地里長不出莊稼這一外因所致。筆者以為,“種一輩子玉米都回不了治污成本”不但不好笑,更是略顯悲愴。
近年來,鎘大米事件不時的引起公眾關注和恐慌。究其原因,由于土壤鎘含量超標,導致大米里鎘超標,而食用了鎘大米,可能引起痛病,鎘在腎臟中累積,最后導致腎衰竭。更可怕的是,即使停止食用高鎘大米,腎衰癥狀依然會持續。關乎民眾的身體健康,恐慌有何不可?但問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鎘從何來?慌不擇路是勢急心慌,顧不上選擇道路。為了發展地方經濟,為了光鮮的GDP數據,經濟上去了,污染也沒落下。據相關數據,2017年,全國法院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一審案件21241件,審結20602件,生效判決涉及人數17965人。藉此可見,先污染再治理并非標準的問題,監督前置的誘因。
曾有業內人士認為:“不依靠巨大資金投入,而代之以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加強監測監控、不讓污染發展,看似是土壤修復行業的利空,其實是用更科學的方法管控和治理土壤污染,避免在底數不清、標準和技術不完善、商業模式不清晰的情況下盲目大量投資,長遠來看是行業的利好。”雖然,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從2010年的10多家增加到近1000家,從業人員從約2000人增加到近1萬人,項目數量累計達300多項。總體看土壤修復產業在技術儲備、人員隊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基礎,但近千家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僅10人左右的規模,根本解決不了污染的“口渴”。
誠然,土壤污染治理形勢嚴峻、情況復雜這是一個不爭事實。當前,就連發達國家也無法解決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成本過高的問題,這意味著盲目治理和修復是完全不可取。為此,不妨以“種一輩子玉米都回不了本”為引子,試試“防”與“治”相結合,建立生態文明考核體系,轉變地方發展唯GDP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干部績效考核;健全制度,修訂法律法規,完善土壤污染標準、修復等各項標準;理順土壤污染防治管理體制,建立流域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土壤環境損害的賠償、補償制度,實現多部門監測網絡;加快土壤治理和修復技術研究,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土壤污染問題。
土壤經不起污染,這是對當代負責,對后代負責。“種一輩子玉米都回不了本”需要對土壤污染一個冷靜思考。愿所有的監管部門能強化土壤環境監管職能,愿所有地方管理者能轉變發展理念,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