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閑談新時代的鄉村振興

[ 作者:陳學兵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6-01 錄入:吳玲香 ]

一年涂鎮人 一生涂鎮情

——閑談新時代的鄉村振興

14年研究生畢業后,選調基層,和涂鎮就此結緣。還記得,來涂鎮的路上,顛簸起伏,柏油路還沒修好,車開了很久才到。和許多剛畢業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一樣,從學園到田園,由高塔里的大學生到基層的選調生,身份的變遷,角色的轉換,也曾感到彷徨不適。除了個人主觀原因外,失望更多源自于日漸凋敝的鄉土,要知道,我們雖“漂”浮于城市間,但“根”卻在鄉土,所以費孝通曾有本經典的小冊子名曰《鄉土中國》,中國的底色和本色在鄉土。在漫長的傳統農耕文明時代,農民、農事、農村滋補了我們這些華夏兒女,與其說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更不如說我們都是“農”的傳人。

而今,現代人司空見慣了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快捷高效便利的現代文明產品,鄉土鄉愁成了一種奢侈品。因而,每回涂鎮,看到一片片美起來的村莊,一條條綠起來的景觀路,一串串火起來的鄉村旅游點...新時代的新鄉土和新變化,總能讓人耳目一新。或許,有人會質問,鄉村如此好,為什么農村的人都往城里跑?就連現在的鄉村青年結個婚都愿意在街上買個商品房一樣,城鎮文明的吸引力可見一斑。我想說的是,鄉村尤其是梁子湖涂家垴的鄉村的確趕上了后工業文明的快車。記憶中的小時候,常聽老一輩人稱公友、涂鎮為湖西,漸漸長大后才明白,這不僅是地理方位的代名詞,也是落后的同義詞啊!但是,現在我們是生態文明的先行示范區了,沿著這條生態旅游的路子走下去,涂鎮的未來不可估量!有時候看起來的所謂劣勢也是一種未被挖掘的優勢吧,就像許多基層的年輕同志今天抱怨還呆在一無所有的鄉村,但只要一往無前地奮斗,總會譜出精彩的人生華章。

回歸話題,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老想著往城里跑呢?很多人肯定會說因為城里方便啊。確然。農村雖越來越美了,設施也越來越健全了,但總顯得沒啥鬧騰的人氣味兒。如何留住人是癥結!當然,要想回歸傳統鄉村,已是不可能了,畢竟城鎮化是一個不可逆的現象。但我們要做的是保護好這中華文明的根源,振興鄉村,讓失衡的中國再均衡,讓二元對立的城鄉中國走向統籌協調,這就需要更多的鄉土人才和更多的人才扎根鄉土!

君曾記否,革命時期的國共兩黨差別在于,國民黨是“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里有黨,鄉村無黨”,而我們的黨卻深深扎根農村,政黨下了鄉,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贏得了廣大農民,這才有了新中國。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后,我們依然是政黨下鄉,重塑基層善治格局,維系農村和諧秩序;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資本下鄉,盤活了沉睡的鄉村資源,帶動了鄉村發展活力;新世紀以來的各種公共服務下鄉,改善了服務不足、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務缺位窘況,贏得了民心,等等。正是不同時期不一樣的下鄉運動取得了同樣的驚人成績。可見,鄉村不應是現代文明的棄兒,而是一處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鄉村蘊藏儲蓄著偉大的勢能。站在振興鄉村的新時代,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更為緊迫,畢竟中國的絕大部分面積為鄉村,絕大數人口居住在鄉村,最主要的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命脈在鄉村!在基層才能真正讀懂中國!

如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賢能精英留在中國的農村,建設一個新的農村中國呢?僅僅依靠鄉土感情留人可不行,必須讓更多的人在農村找到利益關聯點。馬克思曾說“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鄉村不僅僅是人們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居住場所,更是一個團結互助的利益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日漸深入,人們紛紛跳出農門、走出農地,數以萬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了解放,在城鎮里扎根成長,由此,農民進了城,他們的利益關聯點也隨之轉移到了城鎮,鄉村對于他們而言只是“低頭思故鄉”時的模糊鄉愁。因此,如何將利益關聯點由城鎮拉回到鄉村呢,實現城鎮中國和鄉村中國這兩個中國的均衡互動性發展呢?求解之策在于要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和國家政策善于挖掘出鄉土中國的獨特優勢和經營好鄉村的各種資源。對于廣大農村而言,農村最為普遍的是農地和農民,即一個物理資源和一個人力資源。

因此,一方面,要盤活經營好農地資源。在當下的社會化大生產中,碎片化的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規模化、效益化發展路徑,如何盤活沉睡的、碎片化的土地,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讓農民的綠色食品走上市民的菜籃餐桌;如何裝點我們農村的好山好水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篤行的。每次回涂鎮,總能感覺到新的可喜變化,但是在新時代,我們不僅要建設好自己的村莊,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經營好我們的家園,逐漸從鄉村“建設”理念向“經營”村莊理念躍升,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另一方面,要發揮農民的創造精神。振興鄉村縱然離不開決策高層的頂層設計,但若離開農民群體的自主性參與,離開農村基層群眾的能動實踐,鄉村振興只不過是一項替民作主的國家運動而已。新農村是農民群體的新農村,因此,農民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不能被取代,必須在場、在位,必須發揮農民主體的自主性能量,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可速成的,需久久為功!此外,農民群體要走合作共利的發展路子。

一直來,中國農民就被比作“一盤散沙”,馬克思也曾將農民階層視為“一袋袋馬鈴薯”,知名三農學者曹錦清先生更是在《黃河邊的中國》大發感慨農民“善分不善合”,我認為農民在利益的驅動下,既善分也善合,恰如徐勇教授所言“利益行走到哪里,合作就延伸到哪里”。不論傳統農民是善分還是善合,作為社會化的現代小農,農民需要合作,農民合作需要組織。但既往的歷史發生的往往是組織農民的故事,而缺乏農民合作組織的傳統。因為個體的農民滿足自在于“一畝三分田”,安逸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因為沒有利益的交換,也就無從產生社會生活的交往,因此也缺乏合作的動力和能力,只有通過外部性力量將農民組織起來。也正是在“組織農民”的行為邏輯下,新農村建設中才會出現諸如“新農村被建設”、“農民被合作”、“農民被進城”、“農民被上樓”、“農地被流轉”等等忽略農民主體創造性的事情。如此,新農村建設更多的是上頭‘熱’、媒體‘熱’、學者‘熱’,基層和農民基本不‘熱’。這說明當下的新農村建設,鄉村的農民群眾的主體創造性精神還尚未被挖掘釋放出來。

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想鄉村振興也得關鍵依靠數以億計的農民老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精神吧。有道是,在西方,是市民形塑國家,而我們卻是農民改變中國!站在新時代,我們要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回應鄉村生產、生活、交往等社會化過程提出的合作要求,把利益分散的農民個體整合起來,形成具有利益一致性的社會自組織,如成立各種農民合作社組織、各種種養殖協會、農民理事會、農民工維權群體等,最大程度地規避和減少社會市場化帶來的利益風險,進而維護和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振興鄉村,需要培育農民的獨立個體意識和社會化集體觀念,特別是要在公共利益的關聯度中找尋集體行動的邏輯,培育更多的基于自愿自主和互助互利的農民自組織,切實解決“一家一戶想做卻做不了或不愿做”的鄉村發展公眾事務,讓鄉村的人、財、物等高效運轉起來,形成振興鄉村的時代偉力。

自現代化開始,“三農”便成為了“問題”,積重難返,涉及農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國家雖然每年投入數以萬億的涉農、惠農資金,數以累計的支農、幫農政策,但對于數以萬計的村莊、數以億計的農民而言,國家的新農村建設投入再大也不過杯水車薪。因此振興我們世代居住的鄉村,農民群體的創造精神是力量之源。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國家主導——農民主體的新時代鄉村治理戰略,我認為要把握四點要義:鄉村振興的出發點是為了農民!鄉村振興的立足點是依靠農民!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是激發農民!鄉村振興的根本點是富裕農民!唯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農民群體才不會掉隊拖后腿;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征程中,農民群體才能真正弄潮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人生到三十,鄉土是過客,長年累月的在外求學生活,于生我養我的家鄉而言,有關農民、農業、農村的問題,自己的認知是相當有限的。作為一名曾經在家鄉工作過的基層公務人員,自己非常感謝那兩年的鄉土心路歷程,使得我重新認識了那個熟悉而略顯陌生的故土。而今,又從田園回歸校園,對家鄉是斗轉星移情不變,對涂鎮更是天涯海角記心懷!

(作者簡介:陳學兵,湖北鄂州人,14年從華師大中國農村研究院研究生畢業后,選調基層,在鄂州市梁子湖區涂家垴鎮從事黨政辦、組織辦工作,16年9月至今就讀于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從事政治學理論與鄉村治理方面的學習和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图色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色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偷偷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性欧美在线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