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開展干部駐村幫扶工作,選派機關優秀干部駐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加快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目標奠基。然而,還有不少黨員干部“駐村不駐心”,人在基層一線,卻不見進村入戶,整日躲在“冬暖夏涼”的辦公室內,或是將自己埋頭于堆積如山的材料和文件中,看似忙忙碌碌,實則毫無建樹,在基層就是一個字:混。對群眾的熱忱與期盼視而不見,整天把時間花在電腦、表冊、牌子、資料上。
去年,人民網曾刊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干部駐村扶貧關鍵要“駐心”》。文章指出,駐村干部要駐下一顆“誠心”,與廣大困難群眾交朋友;要駐下一顆“熱心”,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事;要駐下一顆“耐心”,在工作中發揚愚公精神;要駐下一顆“決心”,堅持“不破樓蘭終不還”。筆者十分贊同。對駐村干部而言,駐村就必須“駐心”,決不能“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駐村干部倘若在駐村幫扶工作中,滿足于完成“既定任務”,駐村履職“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送瓶油,拍拍照”。到頭來,連群眾都不認識你,連群眾貧困原因都了解不清楚,還談什么“駐村”?更不要說什么“扶貧”“精準”了?
在筆者看來,駐村干部駐村就是要與村民打成一片,擺正姿態、去掉官氣,不把自己當局外人,不要存在形式主義思想,幫群眾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駐村不是干部駐進村就完事了,干部還得把心駐下來,融入民,沉下身,把自己的扶貧心與群眾的脫貧心、小康心、致富心融為一體,這才是駐村工作的應有之舉。如此駐村,才能“駐”出干部的能力素質、務實作風和良好形象,“駐”出民心、民意來。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立新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