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貴州省農產品促銷工作培訓會在貴陽召開,就加快推動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作了專題培訓,提出要以“找市場、建冷鏈、育主體、塑品牌”四個方面為抓手,持續推進農產品促銷工作。(貴州日報 3月31日)
所謂“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而解決好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讓農民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不僅僅要調整農業產業結 構,搞好農業生產,同時還得重視和解決好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充分發揮政府在農產品銷售中的杠桿作用。把產銷對接、農產品促銷作為全省實施產業扶貧戰略的必然選擇,破解銷售環節難題,全鏈條打造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革命性突破,無疑值得一贊。凸顯了地方政府不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還是農業生產的倡導者、服務者、推動者和農民利益的保護者。
“豐產”的農民如果沒有“豐收”的喜悅,那么解決“三農”問題無疑是不成功的。農業產業發展起來了,產品如何賣?賣給誰?不僅僅是生產者面對的問題,更是地方管理者理應關注的點。毋庸置疑,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農產品資源以及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矛盾已是不爭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增產增收。一邊是農民守著大量農產品低價難銷,一邊是消費需求者“望農興嘆”。農產品“滯銷、難賣、買貴”的怪圈如期上演。為此,抵御農業產業市場風險,以“四大抓手”推進貴州農產品產銷對接能力,念好三農“致富經”正當其時。
思路決定行動。應該說產銷對接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地方政府在創設產銷對接鏈條的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要挖掘農產品自身的增收潛力,就得著力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質量,減少流通環節過多,縮短流通半徑等方面下功夫。事實上,用活用好對口幫扶城市目標市場和省內公共機構市場資源的“發動機”作用;發揮冷鏈物流在產銷對接中的“傳動桿”作用;啟動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主動輪”作用;用好品牌質量作為農產品銷售的“通行證”等,以廣闊的視野促進農民增收、破解“三農”問題,是念好三農“致富經”。
當然,要解決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更得解決市場供求關系失衡的問題。從直接原因上理解,農產品滯銷是與農產品供大于求、價格波動、產銷信息不對稱有關。所以,這得需要地方政府冷靜思,考自身為市場、為社會找到服務的方式方法。通過搭建供銷信息平臺、走訪農戶給予產銷信息預警,引導農戶和市場對接。而堅持以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通從品種到基地、加工、流通、品牌和市場全鏈條,正好是規避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讓產品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應有之舉。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為農服務不能只是耕種收,更為重要的還在于銷。緩解“賣難”,就得分析需求、適應需求、引領需求、創造需求,突破農產品發展瓶頸,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產品供求上釋放多大的能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動力。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