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廖永林委員說,保障農村發展的產業用地,要注重產業的選擇。發展以鄉村旅游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只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舉措,不宜無視自身條件一窩蜂地上馬,政府部門應做好引導,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求是 3月15日)
兩會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連提鄉村振興,強調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城鎮化”和“逆城鎮化”對應起來。立足實際,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
觀成效。“三農”問題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廣大農民群眾利益所系,幸福所系。5年來, 1號文件均用于部署“三農”工作,以“首要”重錘響鼓,不斷釋放重農強農富農信號,從農村新產業的蓬勃發展,玉米、棉花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再到農民收入增速年年快于城鎮居民,8000多萬農業人口變“身份”。各級黨委政府集中力量辦了很多順民意、惠民生的幸福事,解決了很多涉農個體、企業、團體牽腸掛肚的煩心事。成績來之不易,更需保持“清醒意識”: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民年齡知識結構、鄉村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村莊空心化,老弱婦孺留守,殘垣斷壁老宅時有出現。“造假村”、“販毒村”、“乞丐村”、“詐騙村”使得一些村莊“形雖在,神已散”。物質文明的進步更需找回漸寒的鄉村道德靈魂,讓美麗鄉村成為美麗中國最驕傲的底色。
展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內容,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農”是“大頭重頭”。從“打土豪分田地”著力解決革命問題到“發展集體經濟”大力提升農村貧窮面貌,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更好滿足農業農村農民需要,直至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的孜孜探索彰顯了黨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的不變使命。
務實做。人才引進更加注重“上山下鄉”,突出一抹鄉愁,打好“鄉情牌”,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的安心,環境留人,成果順意。資本引入更加注重“寬進嚴出”,讓土地增加收益值“取之于農、用之于農”。明確再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給農民吃下“定心丸”,創新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給農民分享“開心果”。經營機制上更加注重“恰如其分”,培養農業新業態的同時,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扶持小農生產,把千年的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快車道”。綠色發展上更加注重“美麗經濟”,質量興農,突出規模化、品牌化,實現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
(作者地址:綿陽市游仙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