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喝茶、看看報,舒舒服服領票子、輕輕松松混日子,時不時蹦出“為鄉政府喝酒、你是代表黨說話還是人民說話”等雷人雷語的基層干部形象,一邊在網上被大眾聲討,一邊也引人反思,這樣的基層干部,是真實的基層干部嗎?
基層是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基層干部什么樣,群眾眼中的黨和政府就是什么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除了個別“害群之馬”遺留的不良觀感外,有無數雙眼睛盯著的基層干部,在網絡的放大效應下,在“三人成虎、先入為主”等群體性輿論固有特點的影響下,被打上了扭曲化、妖魔化的刻板標簽。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種種狀狀復雜問題、矛盾的解決都要充分依賴基層的堡壘作用。還原一個真實的基層干部工作狀態,往往是“早中晚努力干,周末午休是常態;抓重點、解難題,大事小情都得管”。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能干實干,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干部的事跡為何沒能搶去個別人慵懶、貪腐的“風頭”?細究成因,固然有時代發展迅速、網絡輿論夸張化的誘因,但倘若基層干部實干為民的形象像老一輩革命家當年踐行的“魚水情”一樣深入人心,那么這種個別的“害群之馬”壓根撼動不了基層干部的形象。說到底,要破解基層干部“妖魔化”刻板印象,還須從基層干部自己身上找良方。
首先,勤交流才能拉近距離,切忌“擺架子”。印象是交流出來的,不是坐在辦公室等出來的。勤下鄉,勤交流,在田間地頭、小區門口與群眾打招呼、拉家常,聽聽牢騷、記記意見,才能消除“神秘感”,拉近距離;扣開群眾的心門,語言是第一把鑰匙。太高深的術語群眾不理解,太專業的話語群眾不愛聽,要學會用通俗易懂的鄉音交流,群眾才會拿你當“自己人”。當前,隨著精準扶貧工作走向深入,基層干部更加應該借此機會深入群眾,走好群眾路線,留下好印象。
其次,敢公開才能一目了然,不能“捂蓋子”。坦誠是給群眾留下好印象的第一關。基層要嚴格按照信息公開管理條例,公開“三公”經費、權力運行機制、人員考聘、貪腐人員處理情況,該公開的一定要公開,且公開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才能消除誤會,擺脫負面猜想。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公開不徹底,才會引發懷疑;還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向聯動作用,及時回應公共事件引發的群眾疑問,讓官方的聲音跑贏謠言傳播,消除負面評價。
最后,真實干終將贏得民心,嚴格“定法子”。只有把全面從嚴治黨繼續推向深入,嚴懲群眾身邊“微腐敗”的同時,基層干部以一以貫之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練就清慎尚德好作風,真抓實干,在民生問題上繼續深入持久地為群眾解決問題,才能化解形象危機,真正贏得群眾的真心,贏得社會的認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