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書記,不下功夫去扶貧,只剩書書、記記,怎么能行?”中部某縣旅游局新派了駐村第一書記,縣里要檢查扶貧檔卡,為完成任務,第一書記向本單位求援。縣旅游局只留一個值班人員,全單位下村突擊填表格,一切業務暫停。“填報各種表格成了扶貧工作最大負擔。”這位書記打趣說。(《新華網》12月18日)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深水區,上級下達的扶貧任務又重,很多地方開起了“小心思”,將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放在“美化數據”上,讓脫貧攻堅成了典型的“形式”扶貧,扶貧工作的方向也成了“專注群眾民生”朝“糊弄上級檢查”的畸形發展。
治療“形式主義”病,要從“形式”迎檢上治“病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脫貧攻堅成效相互評判固然有必要,但必須制定好脫貧攻堅時間條、進度表,在評比過程中要有科學的評比要求,畢竟各個地方存在的貧困人口層次、數量等地區差異大,唯“數據”、“資料”類評比很容易“一刀切”,可能有失公平,甚至挫傷干部扶貧的積極性。
治療“形式主義”病,要從扶貧落實上下“重藥”。由于扶貧迎檢壓力大,地區之間相互攀比、拆臺,甚至為了“迎檢”而“迎檢”,脫貧攻堅,重在落實,如何讓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那就得細化責任,加快落實,巡查工作中要加大民眾評議的力度,真正讓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脫貧攻堅,涉及到群眾的核心利益,也是十九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為避免扶貧工作染上“形式主義”病,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優化扶貧工作的考核方式,加大扶貧工作繼續“下沉”,將工作扶“實”、做“細”;另一方面,要加大虛假扶貧、形式扶貧的曝光打擊力度,形成有效的監督事態,將扶貧的形式主義遏制在萌芽狀態。
(作者單位: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街道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