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在戲謔我現在的工作,偶爾調侃我說:“你是不是干了一個假的公務員?”,我也經常笑而不語。在脫貧攻堅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何止我一人忙碌,又何止我一人拼盡全力。人生百態,就應該和別人有差別,亦或是生存狀態,亦或是精神追求。扶貧干部甘愿做一束微光,為貧困戶指引方向,與民同樂是無數幫扶干部的夢想,即使艱辛的脫貧路,也要走得踏踏實實,穩穩當當。
扶貧之路不僅是一項偉大的民生工程,還是拉近干群關系的紐帶。幫扶干部幫助貧困戶解決了一個問題,幫扶干部能興奮好幾天;幫扶干部走在田間地頭,與民同勞動,形成成了一道風景線;幫扶干部給貧困戶宣傳政策,提供創業增收的好門路,產業紅紅火火,每一個幫扶干部感覺自己真正實現了價值。每一天發生在扶貧路上的大事小事都很精彩,每一天幫扶干部累卻快樂著。
十一月,每一個幫扶干部都無比忙碌。為了讓貧困戶住上好房子之后能夠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全體幫扶干部成立“志愿服務隊”和“黨員突擊隊”,對每一戶貧困家庭進行衛生大整治,同時宣傳衛生防疫知識。兩支隊伍齊上陣,貧困家庭衛生有所改觀,生活習慣逐漸改變,同時貧困戶與幫扶干部的感情也加深了。習慣是可以養成的,情感是可以傳遞的,溫情是可以感人的。在這一次次好習慣、好風氣的養成過程當中,溫情也滿滿。
小張是我的同事,也是一名9個月大孩子的父親,更是貧困村的駐村干部,也是一位幫扶責任人。這樣多重的身份僅僅是廣大幫扶干部的一個縮影,而他與貧困老爹的故事卻最有溫度,最有溫情。老爹家的房子是幾十年前修筑的土坯房,現在住著還算安全,可是老爹80幾歲了,身體行動不利索,屋子寬敞卻不明亮。為了老爹住上干凈整潔的房子,小張拿起掃帚就為老爹打掃房間,全屋上下掃灰除塵,修門補灶,拆床洗被,整整干了一天。最后,黨委書記路過此家,走進屋去看到小張灰頭土臉,還在清掃垃圾,便隨口問了站在門口的老爹:“小張和你兒子比起來,哪個好?”老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小張比親兒子還要親,還要實在,我兒子已經一年沒回來看我了,小張來的次數已經數不清了。”收到這樣的評價,小張倍感溫暖。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們的幫扶成效,全在于老百姓認可。這樣的實干,這樣的干群魚水情,怎能不讓人覺得溫暖?
人生難得幾回忙,碌碌無為也可終其一生。非常之事造就非常之人,每一個扶貧干部本著工作職責,本著幫扶責任,更是想著人情世故,出于自己的人文情懷,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奔走著,努力著,堅持著,這一路溫情滿滿,可回首。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福寶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