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活出生態自我 與地球合一

[ 作者:Jing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03 錄入:吳玲香 ]

在大城市生活的我們,該如何與自然相連呢?

食物是聯結自然的完美紐帶。

那除了通過食物,我們能否與自然合一呢?

從意識出發,活出你的Self——“生態自我”,練習你與自然相連的30多種感官,是一條捷徑。

因為,當人改變了,食物也就改變了,環境和社會也就改變了。

——裘成

真正的“回歸自然”到底是什么樣的?

是要住到“無污染”的自然風景區嗎?是不插電,過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嗎?或者,是不是要學習很多新的技能,比如認識盡可能多的動物植物礦物?……

這些行動,只要我們感興趣,當然可以去做。但這些都是手段,并非是“回歸自然”的最終目標所在。

而這個目標,其實說起來很簡單,是“萬物與我為一”,是感受到,“人不是與自然界分離的個體,而是自然整體中的一部分,是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

僅僅是頭腦中“知道”這些話是一回事,但親身去感受到,又完全是另一回事。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已經不再是原先的那個我,“我”與外界的邊界模糊了。“我”變得無限小、跟一粒塵埃沒有什么分別;又無限大、土地和天空都是我身體的延伸。

或許你已經在一些特殊的時間和地點有過這種感受吧?人仿佛天生就有追求合一感的本能,這種感受就像食物和水一樣對人無比重要,以至于,自古到今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尋找它。但也有人完全不需要學習什么方法,因為有幸保留了天性,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合一感。

這一系列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學習到的一些比較簡單易行的,無關宗教信仰、也與各種信仰都不沖突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使用的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一個選項,你可以選擇試試看,但其他很多條路同樣可以帶領你去那個目標,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而我分享這些,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它對我自己確實有效、也經過其他一些朋友的驗證,這些方法確實幫我過上了更愉悅的生活,也幫我不斷地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生態自我”

上文說的,感受到自己是自然整體中的一部分,這其實就是“生態自我”(在以后的文章中還會詳細分享)。

深層生態學創始人、挪威哲學家阿恩·奈斯認為,我們要改變與環境相關的行為,就得去體驗更大范圍的、更多聯系的自我。

在西方傳統中的“自我”(self)是一種分離的自我,將“自我”看作是一個特定的、單個的人,是小寫的“自我”(self)。而“生態自我”則是與周圍環境緊密聯系的“自我”,是具有生態意識的“自我”,是大寫的“自我”(Self)。

比如,一位體驗者這樣記錄自己在The Nature Process(一個自然體驗課程)中的一個練習后的感受:

“我想象自己的雙腳下生出許多根須,根須漸漸向地球的中心生長。我開始感覺到地球的脈動和我自己的心跳是同頻的。那是很超現實的時刻。當時我能深深體會到地球是有生命的,是會呼吸的!同時,感受到地球的宏大以及地球對我的支持,我體會到一種謙卑。好像有一個巨大的外殼,把我吸納了進去……平時的思考全都停止了。我后來多次重復那個練習,只為了有相同的體驗。”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對“生態自我”的體驗。

當我們慢慢去發現“生態自我”,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會改變,每一天的生活方式會改變,會重新定義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會用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回歸到自然中。

是什么在阻礙我們回歸自然?

“與自然連接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而與自然分離才是后天習得的。”

我要推薦的《The Nature Process》(自然過程,與上述課程同名),是一本關于如何與自然重新連接的“練習手冊”。這本書是英國生態心理學者Tabitha Jayne基于她組織的自然體驗課程而寫成的。自然體驗練習不僅能讓我們學會如何在自然中放松、減壓,更能讓我們建立與自然的深度連接,體驗與自然萬物溝通,親身體會到生命之網的智慧和力量,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我看過的關于自然體驗的書中最全面的一本了,而且不論是成人或孩子都適用。我希望推薦給所有想要放松身心、希望回歸自然、或者也希望幫助他人回歸自然的伙伴們。

本書不僅有一系列關于回歸自然的練習,也有一些友善的提醒,在告訴我們——究竟是什么在不知不覺中阻礙我們實現自己的本能。在介紹具體的練習之前,我們有必要看到這些隱形障礙的存在:

“地球母親”的概念

“地球母親”看上去似乎是很美好的一個詞,是一個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延續了數千年的概念。在現在的環保運動中,也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可是這當中會不會有什么問題呢?

想想看,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定義母親的,又如何要求母親的?母親是否會被認為就應該無條件地奉獻?就像我們認為自然的資源就是應該無條件地被人類開發使用?

另外,孩子和母親之間通常會經歷從合一到分離的過程,如果我們也這樣對待自然,又會如何呢?難怪有的人總是夢想著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要移民到其他星球,或許他們的確是在把地球當做“母親”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僅僅將地球看做母親,那么地球不那么有“母性”的那一面又該如何解釋呢?地球不僅僅是孕育生命,也在不斷地毀滅生命啊。周而復始,錯綜復雜,這是一個宏大的、動態的過程,并非人的頭腦所能理解。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把“母親”的標簽去掉,打開更多的想象力去體會,地球到底是什么?

“脆弱的地球”

環保運動中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脆弱的地球”。這種說法會激發人們保護地球的動力嗎?似乎并不能。

如果認為地球是脆弱的,我們會愿意跟ta有什么深層連接嗎?應該很難吧。如果在這同時也看到了,人是地球的一部分,我們就會無意識地認為,既然地球是脆弱的,那人也一樣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一旦有這種想法,自信會漸漸消失,內心的壓力和恐懼也越來越深。

而任何從恐懼的角度出發去“拯救地球”的行動,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始終是以人類為中心的。而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恰恰正是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啊!怎么可能通過創造問題的思考方式去解決問題呢?

事實上,地球本身擁有調節生態平衡的能力。如果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壓縮、假想為46年,那么,人類存在了只不過四小時,而在46年里的最后一分鐘,工業社會才剛剛出現。想想看,這對于地球是多么短暫的一瞬!說不定再過幾分鐘、十幾分鐘,地球就會通過自己的調節方式讓一切恢復平衡了呢?地球一點都不脆弱。說ta脆弱,只是人的主觀想象。

Tabitha在書中寫道,

“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對于自然的理解方式是受到限制的。”“科學家們說,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而這主要是由人類的行為造成的。上一次大滅絕發生,是6500萬年前。當時恐龍的滅絕使得哺乳動物有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如果我們看看地球進化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每次大滅絕發生后,隨之而來的是全新的進化過程。被我們叫做‘大滅絕’的事件,事實上會不會是另一番‘進化’的起點呢?從人類的視角,這可能是很難理解的。”

讓我們試著把“脆弱”的標簽去掉,看看我們能發現什么?

其他標簽

提到“自然”,你還會想到哪些其他的形容詞?

如果你頭腦中還有關于自然的其他標簽,比如“殘酷”、“兇險”、“無情”或是“寬容”、“溫柔”,不管是正面詞語還是負面詞語,都試試看,把它們放下,會怎么樣?這一步,是回歸自然之前必須要做的。

頭腦與身體分離

與自然的合一感不是可以從書本上學習到的,而是必須通過身體去體驗到的。

問題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頭腦和身體已經脫離聯系,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總是被教育要憎恨自己的身體、要掩藏自己的身體。

媒體用外表“完美無缺”的人物來暗示公眾,你的身體是丑陋的、有太多需要改變的地方。而各種社會規則告訴我們,身體的一些天然功能是骯臟的、不可接受的。比如,想想看我們如何對待打嗝、排便、體味等這類新陳代謝的自然過程?而哭泣、顫抖等表達情緒的過程則被看做一個人“懦弱”的表現,被認為是不應該在公共場合做的。更別提,我們通常羞于提及自己身體中體會到的各種快感,認為那是罪惡的。

對于回歸自然來說,這有什么問題呢?

自然的溝通是非語言的。如果要達到和自然萬物溝通,必須要盡量打開所有身體感官才行。不僅要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接,還需要信任身體,接納身體中出現的感受,而不是僅僅想著要用頭腦去控制身體。

只有我們允許這樣的非語言溝通發生,我們才能感覺到來自自然的支持力量。具體的方法,在下面和之后的文章中會陸續講到。

分心

在這個信息爆炸、消費選項無窮多的時代,分心簡直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如果不練習如何保持專注力,我們常常會做出一些事與愿違的行為。比如,明明是想要給自己減輕壓力,但大吃一頓、大肆購物一番之后,反而覺得壓力更大。如果再用同樣的手段去反復嘗試“減壓”,只會陷入惡性循環。

說到回歸自然,也是一樣。我們也許喜歡在手機上翻看那些“詩意生活”的人物報道,但是自己卻說“我沒時間啊”、“我改變不了家人的觀點”……甚至連去公園散心都不愿意,用“沒時間”、“天太冷”、“天太熱”之類的話來作為理由。而這樣做的結果,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如果是因為對回歸自然完全沒興趣而不去做,那是說得通的。但是,如果心中明明想要去做,還不斷找出理由不去做,那么這就是一種“分心”的表現了。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到,分心并不是什么壞事,不是什么罪過。如果因此而責備自己,只會讓情況更糟糕。在自責、憎惡自己的時候,沒人能做出什么明智的決定。

而如果換一種方式,不加批判地認識到分心的存在,接下來才有可能尋找自己的分心背后的原因。并且,在一種平靜的狀態下,為自己探索更好的行動計劃。

過度相信科學

Michael J. Cohen博士,“自然連接”項目的發起人說,“如果科學家能有本事把青草變成牛奶,我就會信任科學。”

請別誤解我的意思。科學當然有其巨大價值所在,我自己也是自然科學的忠實愛好者。但是如果過度相信科學,甚至把一切科學還未證實的事情看做是不存在的,那我們的生活也太受限制了!科學傾向于把自然界的事物分離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來研究,而不是著眼于完整的整體。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有太多奇跡,是科學還從未曾涉及、無法解釋的。

在《The Nature Process》中寫到的一些真實體驗,有的看上去簡直是太“不科學”了(比如,人怎么可能跟樹溝通、跟蟲子對話??)。這些看似很奇怪的事情,可能會讓我們反思對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而這反思正是自然體驗應有的一大收獲。

正是這些看似“不科學”的現象,讓許許多多的人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對生命的理解。需要再次說明的是,這只是一種選擇。并不是“唯一正確”的。正如Tabitha所說,你允許自己和自然有多深的連接,你就會達到那個深度。不妨把這想象成是愛麗絲漫游仙境的旅程,不同的是,這“仙境”是真實存在于我們身邊的。你要選擇的是,到底要不要跳進那個“兔子洞”里?

“自然過程”的練習

“自然過程”的練習包含五個部分:

自然臨在(Natural Presence):臨在(Presence)簡單地說就是“在這里”、“活在當下”。自然臨在的關鍵是,通過多種感官,來感知當下此地發生的一切。假想自己是個外星來客,剛剛到達地球,對這里的一切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任何事物身上已被人類打上的“標簽”,你會怎樣通過感官來感知這里呢?

自然身體(Natural Body):通過多種感官,體會自己身體內部各個部分的感覺,不評判、不控制,接納自己的身體,學會讓身體運用自然的方式來調整到平衡狀態。

自然吸引(Natural Attraction):以自然的方式去思考。通過多種感官,找到自然中吸引你的某個事物,跟ta連接,從中找到支持自己成長的力量。

自然溝通(Natural Communication):自然的溝通是非語言的,我們無法像跟人說話一樣與山水或植物對話,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可見第一部分自然臨在的練習有多么重要),來獲取這些生命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接著再把這個信息“翻譯”成人類容易理解的。

自然放松(Natural Release):這部分的練習會幫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更龐大的生命體的一部分;感受到萬事萬物的內在連接,感受到被支持,感受到放松與平衡。

我將會陸續分享這五個部分的練習心得。雖然它們相互之間有緊密的聯系、也有交叉,但是我還是選擇按原書的順序把它們分隔開,是因為這樣我們對每個部分的理解會更清楚。

這五個部分中,自然臨在是最重要的基礎。而其他的部分,我們在熟悉、理解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在每次練習時可以選擇全部五個部分,也可以挑選其中的幾個來進行練習。

如果你有幸長期過著融入自然的生活,“自然過程”的五個部分就會像是呼吸、走路一樣的簡單、會被下意識地在每一天使用。正如Tabitha說的,“自然過程”并不是她個人的發明,而是她十幾年來觀察不同的人與自然連接的方式后,做出的總結。而她的課程和這本書,主要是要幫助那些想要跟自然連接、卻找不到比較好的方法的人。對于長時間與自然分離的人來說,學會運用這個過程,比起完全隨機的探索,能更快地“進入狀態”。

可能你會問,做這樣的練習,需要到什么自然風景區嗎?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嗎?其實完全沒必要。練習地點可以在鄉村也可以在城市。如果是城市的話,盡量在戶外的公園、小花園、小樹林等,如果實在沒有,跟自家陽臺的幾盆花草在一起練習也行,或者(對于實在不方便行走的人來說)一扇能看到戶外風景的窗口也可以。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實,人造的室內環境說到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有除了人以外的、其他自然生命加入,會讓我們的“自然過程”豐富得多,感受也深刻得多。而科學研究也早就表明,戶外綠地能迅速幫人減輕壓力、改善情緒、增強免疫力……所以,請多多去戶外吧!

練習時間不用很久。哪怕每天抽出20-30分鐘,只要全然投入,一樣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這個時間不必是單獨擠出來的,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比如清晨外出經過樓下小花園的幾分鐘,等車時跟身邊的行道樹相處的幾分鐘,以及工作之余放空時凝視天空的幾分鐘,等等。不需要任何特殊設備,不需要花錢,只需要一顆愿意敞開的心。

第一部分:自然臨在

“臨在”(presence)翻譯成大白話,其實就是“在這里”、在當下。

(裘成注:這種在當下的感覺,和“禪”是一致的。

“禪就是自然而然,與大自然同在。”

“禪就是活在當下。”

因此,達到自然臨在,是直接用感官去感受外界環境,通過自然過程來修“禪”。)

關于什么是“自然臨在”,其實從反面來理解比較好懂。你有沒有過明明身處森林、山水之中,腦子里還是放不下工作、或者想著“等會該吃啥”、或者糾結于自己剛拍的照片夠不夠美、或者跟同行伙伴爭辯著誰對誰錯之類的問題?其實這都是“沒在這里”的表現。我常喜歡去城市公園,除了觀察草木蟲鳥,我還喜歡觀察人,看他們做什么、說什么,我觀察到大部分人確實做不到“在這里”,只是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我自己過去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而怎樣檢驗自己是否做到了自然臨在?我個人總結出的一個檢驗方式是事后的記憶。如果過了一周、一個月甚至更久以后,你當時的自然體驗過程還是記得非常清楚,各種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都記得,連當時身體里的脈動、胸口的溫度都能記得,閉上眼睛仿佛立刻就能穿越回去……那么這些信號表示,當時你確實做到“在這里”了。相反的,如果回憶起來一片模糊,好像不記得什么細節,甚至不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去過,這肯定是因為沒做到“在這里”。至少我個人體會是這樣的。人的記憶容量是無限的。如果做到“在這里”,能讓記憶呈現它讓人難以置信的潛力。

如果說整個“自然過程”是棵慢慢生長的樹,那么自然臨在就是根基。根基牢固,枝葉才能生長得飽滿。

其實自然臨在和冥想有些類似,只不過,大多數冥想是要我們覺察自己的內在,但自然臨在的目的主要是覺察外在的自然界。

Tabitha分享的,一位體驗者這樣回憶練習過程說:

“我來過這片森林和海濱很多次了,但(這次)就好像我從沒來過一樣……我想,那是一種覺醒。我能看到身邊的那么多生動的色彩、形狀、構造和連接。我看到很多有魔力的事。我會凝視一朵花并從中看到整個世界。之后很多巧合會發生,讓我覺得‘這就是跟我剛才觀察的那朵花有關的呀!’。以前我主要用視覺,但是現在我對身體的重量有感覺,也能感覺到太陽的溫度、微風吹拂的感覺……”

用自然收集物做的“拼盤”

怎樣達到自然臨在?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運用多種感官。

我們不需要去刻意控制頭腦的思緒,而是轉移注意力到多種感官上,全方位地感受自然,多加練習,身體就知道怎樣用其自身的智慧讓頭腦安靜下來了。

其實,我們的感官遠遠不止常說的視聽嗅觸味這五種。在“自然過程”書中,介紹了多達54種感官,其中某些可能是有爭議的,但大部分是每個人都很容易認同的。而我自身能感受到的沒有54種那么多,所以以下僅僅介紹我比較確定的一部分。

當你閱讀以下的這些感官介紹,很可能會說“哎?這個我也感受到過啊!只不過不知道叫這個名字罷了。”的確,我們的太多感官是沒有被正式命名過的。而如果知道了有這個名字(你甚至可以換成你喜歡的其他名字),我們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容易地辨認出它們,而不是將它們當做可有可無的了。

跟感官相比,語言其實要“年輕”得多。感官是最古老的“語言”,是所有生命體都在使用的通用“語言”。通過多種感官,我們不僅是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自然,還能用很多很多其他方法、用整個身體的內外部分一起、全面地、多角度地感受自然,與自然建立更深的連接。

另外,特別想跟有身體殘障的伙伴們說,人不是只有5種感官,而是有54種甚至更多,如果失去了其中一種,還有其他很多感官可以幫你跟自然溝通,自然過程的練習對你來說,是沒有阻礙的。

感官的分類

第一類:輻射感(Radiation senses)

請注意這里的“輻射”不是說有害的輻射,而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指的是能量通過空間或介質,以波或者粒子的形式發射或傳播的過程。包括:

視覺:這通常是我們日常最常使用的感官,有時我們太過依賴它,導致對其他感官察覺不明顯。

閉眼視覺:閉眼后,我們也能夠感覺到光,比如睡眠過程中因為早晨光照漸強而醒來,這就是“光感”的體現。另外在頭腦平靜時,即便眼睛閉著、即便在黑暗中,“眼前”也可能出現一些圖像。

色感:對于不同顏色(不同波長的光)的感覺。

聽覺:雖然是五種最常用感官之一,但在視覺的主導下,聽覺常常被忽略、被低估。

溫度感:對身體內外溫度變化的感覺。

天氣感:這是一種綜合感官。在有天氣預報之前,過去的人們就是靠各種感官的綜合來判斷天氣的變化趨勢。

第二類:Feeling senses

抱歉,這里的Feeling我不太清楚怎么翻譯(不只是觸覺、譯成“感覺”又范圍太大了),我就留著原樣吧。Feeling senses包括:

觸覺:不僅有體外觸覺(全身的皮膚都有觸覺),還有體內觸覺(肌肉、骨骼、關節、胃腸等身體各個內部部分的觸覺)。

壓強感:我們最常感到壓強改變的時候是在水下,但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大氣壓。對風的感覺也是一種壓強感(身體周邊氣壓的迅速變化)。感受壓強的“機械刺激感受器”(mechanoreceptor)是遍布全身的。

重力感:重力感每時每刻都伴隨著我們,以至于我們都快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現在就動一動,體會一下,你的身體各個部分有多重?

饑餓感和渴的感覺:這兩種感覺其實有點類似。有時想吃東西,其實是因為我們渴了,所以要多加感受,別混淆了它們。

排泄感:我們能感受到自己是否需要排便以及通過其他方式(比如排汗、哭泣等)排出毒素。

平衡感:是綜合感官。這既和視覺、空間感有關,也要用到內耳里的平衡器官。

距離感:綜合感官。通過視覺、運動感、方向感、速度感等感官來判斷一個物體跟你自身之間的距離。

運動感:我們能感知自己是否在運動以及運動的方向。

痛覺:包括體外和體內的痛覺。我以前以為痛覺是屬于觸覺的一種,但仔細感受后會發現并不是,有些痛覺是和觸覺無關的。

情緒:情緒來自大腦中的邊緣系統。我們同時感知自己周圍的環境、身體內部的信息以及過去事物的信息,并產生情緒反應。科學界仍然還在研究情緒產生的具體機制。我個人以前并沒有把情緒當做是種感官,但它確實是。

第三類:化學感官(Chemical senses)

感受到體內外化學物質變化的感官。

嗅覺:我們常常低估自己的嗅覺,并且很少有意識地去用它。但你知道嗎,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現,戴著眼罩的人們能夠通過聞氣味來找到方向,沿著一條“氣味小徑”成功地走下來。你的嗅覺也比你想象的要靈敏得多。

味覺: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感官。我們的味蕾能夠品嘗到的,只有酸甜苦咸鮮五種基本味。而品嘗過程中其他很多感受都不是味覺,比如食物的香氣是全部由嗅覺感知,軟硬、粘稠或酥脆等“口感”是由口腔內的觸覺感知的,冷熱是由溫度感感知的。

濕度感:通過觸覺、壓力感以及溫度感等各種感官的綜合,我們能感覺到空氣中的濕度。

荷爾蒙感:比如作為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對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會比較敏感。

第四類:心理感官(Mental senses)

意識感:我們能感知到自己的意識。對于這是否是感官,還是有很大爭議的。人們還不清楚意識感究竟產生于何處。

語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我們說學外語要找語感,聽上去是很抽象的,其實就是看到或聽到外語時,不經過大腦“翻譯”,立刻能下意識地領悟的能力。

方向感:包括對日月星辰的位置的感覺,對周圍的地貌的感覺等,這是一種能讓我們避免迷路的感官。可惜,手機地圖的普及、星空的消失正在生產越來越多依賴科技、沒有方向感的“路癡”。

時間感:試試看,是不是不用數數也能大概知道一分鐘有多長?

心理壓力感:心理壓力并不只存在于頭腦里。其實我們的整個身體都可以感覺到心理壓力,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某個身體部位發悶、有痛感等。Tabitha一再反復寫道,身心本來就是一體的。

第五類:社區感(Communal senses)

人天生有一種本能,想要成為社區的一部分。社區感包括:

歸屬感:對自己屬于某個地方的感覺,對于人與人的相互支持、信任的感覺。在向生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歸屬感特別重要,因為對有歸屬感的地方,人們才會真正用心地去照顧。

生育感:需要性和愛,想要繁衍后代、養育子女的感覺。要注意的是,我們身體的內在感官可能會受到外界社會規則的影響。學會仔細去感受之后,我們才能把這兩者區分開。

自我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自我”(ego)。

想要旅行的感覺:你是不是經常也會有那種不知怎么就是想要出去走走的感覺?人類整個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過著采集狩獵的生活,在自然中“旅行”或者說是移動,是深深刻入我們DNA的一種本能。

第六類:心靈感(Spiritual senses)

對美的感覺:包括對音樂、文學、視覺藝術等的欣賞和創造。當我們感覺到某個事物中的美,我們才能更深層次地與ta建立連接。

直覺:通常說的“第六感”。這就是我們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證據和分析推測,也能在無形中接受到信息的感覺。

放松感和睡眠感:這是復雜的綜合感官,我們能感覺到自己的頭腦是否平靜,能感覺到身體是否放松。

心靈感:這類感覺讓我們能夠探索周圍世界的深層意義。心靈感包括深層的喜悅和痛苦、狂喜的感覺、博愛、同理心等。

合一感:對萬事萬物相互連接的感覺。感受到自己是“生命之網”的一部分。不是理性的知道,而是切身的感受。這確實是一種屬于身體的感官。

以上我只簡單介紹了我確實能體會到的34種感官。書中共介紹的54種感官中,有一部分(我覺得不確定的、較難感受到的)我沒有包括進來。

即便對于以上的這些,你可能也有一些疑問或意見。其中有些對你來說可能根本不算是感官,這沒關系,我寫這些的目的不是要分清楚人究竟有多少感官,更不是關于感官的科普。只是提醒大家,不只過度依賴感官中的一兩種,而是經常利用盡可能多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幫自己達到“自然臨在”。所以,只要挑選那些你認同的就好,這也是我處理原書中信息的方法。

每個人的不同感官的靈敏程度都是不同的,探索的方式也可以是不同的。

探索感官的一大阻礙在于,現代社會通常只鼓勵人們使用感官中的一小部分,對于其他,則認為是不重要的、不值一提的。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經過自己的體會后,你會慢慢發現,它們每一個都非常重要。重力感、方向感、直覺等等,并不比視覺、嗅覺、聽覺等更“次要”。看上去似乎“沒有什么用”,但正是這些看似“沒用”的感官,才能幫助構成一個立體的、完整的人,才能幫助我們發現自身與自然的連接。

一些個人體會

探索多種感官的一個好方法是閉上眼睛,去掉我們最常過度依賴的視覺,你能體會到其他多少種感覺?當你能體會到更多感覺了,嘗試睜開眼睛,看看那些感覺有沒有什么變化?

當然,視覺本身也是很有力量的,也很有助于我們進入自然臨在的狀態。比如,我這幾天喜歡在朝陽下凝視雜草中的一些蜘蛛絲,觀察隨著微風擺動的蜘蛛絲反射出的七彩的光芒。我平時還喜歡看水面波浪上閃爍變幻的光影,看云流動,看各種植物和蟲子、砂石的微小細節……很多難以用相機記錄的景象,必須經由視覺才能感受到。

我們不一定要一次就體驗很多種感官,你可以每次選擇其中你感興趣的一兩種,花比較長的時間去專注地體驗它。比如,我會在入睡前專注于身體內部的觸覺和壓強感,能體會到血液在身體各個部分流動的感受,這還是一種助眠的好方法呢!在爬山時,有的時候會刻意挑選陌生的小路,專注于方向感、距離感等感官,來決定向哪走。雖然專注于某一種感官會讓我不得不過濾掉其他大多信息,但是讓頭腦平靜的效果卻是相當好的。

另一種練習方式是,體驗某種感官,之后閉上眼睛回憶這段體驗。這也是一種檢驗方法,還記得上文說的嗎,如果沒做到“在這里”,那是很難回憶起什么細節的。

為感官分類、命名,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重要。這會加深你對每個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印象,下一次某個感覺突然出現時你也能更快地認出它。當我們對自身感官理解得越多、使用得越多,感官也能越快地幫助我們的頭腦平靜下來。

如果你居住在城市中,走在繁忙的街道上時,也是可以做探索感官的練習的,只是注意,千萬別在這樣的環境中打開所有感官,否則身體很快就會吃不消了。安全的做法是集中注意力在一兩個感官——適合在城市街道嘗試的有比如視覺(觀察天空、樹木和鳥),壓強感,觸覺(比如不同的路面給你的腳帶來的觸覺),溫度感,方向感等等。

在城市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在家種植花草的方式來給自己體驗感官的更多機會。觀察、觸摸花草、聞聞香氣,感受這時自己身體內的變化,內心的情緒……如果家中有了花草,這樣的練習每天都可以做。

分享一個關于體會重力感的特別的小練習(改編自《Animate Earth》)。我們通常說的“上下”方向,在宇宙中其實并不存在。人太小,地球那么大,我們看不到自己是站在一個巨大的、沒有上下之分的球體表面。我們站立時頭其實不是朝“上”的,而只是離地球表面更遠一點點。我常做這樣的一個小練習:躺在地上(最好是戶外林中的土地),用深呼吸、打開感官的方式讓頭腦安靜下來。接著,動動身體的各個部分,感受各個部分的重量,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想象地球用ta巨大的身體把我牢牢吸住,像是巨大的磁鐵吸住一粒小小的鐵粉。我并不是面朝“上”的,我眼前的方向,在宇宙中其實可以是任何方向。想象身邊的草和樹也是這樣被地球牢牢吸住的。繼續在地上動動,感受這種吸引力對身體的作用。這個練習每次做,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很有意思。

(裘成注:Jing說的這個小練習,其實就是“觀想”。與佛家的“內觀”稍不同,在自然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觀想”來理解自己與自然、與宇宙的關系,用心重回自然。)

我們可以盡量讓生活更豐富些。很多人常常夢想要換個工作,換個生活地點,很多時候是因為現在的環境讓自己覺得“膩”了。好像是暗暗感到,自己需要更多的感官刺激,卻不確定怎么去實現。其實不必花很多代價,不一定換工作或換地方,只要讓生活以適當的方式豐富起來,就能激活多種感官,讓“膩”的感覺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里最大的阻礙其實是觀念上的——我們需要盡量去做一些主流觀念看來“沒用”的事。找回童年時的愛好,或是發現新的愛好,去探索和嘗試,不經意間就能鍛煉自己的很多種感官了。從事自己喜愛的勞動(可以包括園藝、烹飪、整理、手工藝等等)、放下功利心去做藝術創作(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關鍵是完全不想著要如何被他人認可)、完全拋開競爭和“瘦身”想法的體育鍛煉、以及與電子產品無關的傳統游戲——都屬于這里說的“沒用”的事。你發現了嗎?這些沒用又好玩的事都是和身體直接相關的!而身體是我們跟自然連接的最直接的渠道。我過去沒覺得做這些事對自然體驗會有什么幫助,但后來越做越覺得,沒有它們,我的自然體驗是根本不會達到現在的深度的。

鍛煉多種感官,就像練習一門新的語言一樣,必須反復進行才會看到效果。最初的一兩次可能效果不理想,但是隨著越來越多次的重復,新的感受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感官的靈敏度會越來越高。

在感官練習過程中,“自然臨在”的狀態會不經意間就來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都渴望為自己減壓,而這樣的一種完全免費、不需要他人協助、不限時間、幾乎不限地點的方式,就能幫我們做到。更棒的是,減壓并不是終點。放下壓力后,就像去掉了一層厚厚的、遮蓋住視線的帷幕,呈現出來的更大的驚喜是重新與自然連接。在連接足夠深的時候,生活中很多問題會自然而然得到解決。因為我們會發現,那些問題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等同于一個個分離的個體了,而這只是一個像囚籠般的假象。

本文說的關于探索感官的方式只是很少的一點點。不過,對于“自然過程”的每個部分,打開多種感官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會被反復地用不同的方式提及。在之后的文章后,我還會跟大家分享更多的練習方法和心得。

結語 慢慢地,重新認識自己

對我個人來說,回歸自然、體驗生態自我,幫我注意到了一個以前沒有認識到的“我”,一個更大的我,而以往的那種疏離感、和對于生態危機的不知所措的感覺都隨之而去。

結尾部分我想分享這兩段話:(摘自《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

“皮膚的表皮在生態學角度看,就好像池塘的表面或者森林的土壤,并不僅是一個殼,而是相互之間微妙的滲透……”“我們與一個地方越親密,我們就越容易對他增加我們的認同。例如,我們對一座山、一條河越了解,并將它感知為我們的自我時,我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痛苦。”

“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會產生場所認同,意識到他所居住的地方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他與周圍的環境已產生了深深的認同……‘如果這個地方被破壞,我內在的某部分也被毀了’,這清晰地勾畫出人們看到自己深愛著的,或有著強烈歸屬感的地方被破壞時,通常表現出的感受。一旦自我被拓寬和深化,這份必需的關懷便會自然流動,而我們對自然的保護也就是對自身的保護了。”

重新認識自我、體驗更大的我,比起某些環保運動者所想要引起的“恐懼”,要有力量的多。恐懼來得比較快,還很容易擴散傳播,因而更常被人們無意識地接受。而體驗生態自我是相對來說很緩慢的,需要我們在大量的親自探索和體驗之后才能得來的——不過,一旦體驗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瞬間,我們就無法忘記那種感受的美妙了,就會越來越主動地去繼續體驗更多。這就是旅程的開始。

(作者注:主要參考信息來自《The Nature Process》、《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書封面圖來自Amazon, 其他圖片來自Jing。編者注:本文轉載自有機會網,并稍作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食物森林Forested(微信公眾號)2017-11-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亚洲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黑人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 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