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大學生回鄉當農民也能實現人生價值

[ 作者:汪東旭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11 錄入:吳玲香 ]

老家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客坊鄉里源村的90后小伙陳健,大學學醫、父母期待他成為一名醫生。但畢業后,陳健瞞著父母回到村里經營果園,又變回了農民。父母知道他棄醫從農后,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已經這么累了,你為什么還要回來?”面對質疑,陳健用行動給出了最好的答案:2017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十幾家農業合作社找他合作。(澎湃新聞 10月7日)

接受大學教育,在城市里擁有一份光鮮的工作,是無數農民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現實中,如同陳健這般,大學畢業后回歸農村當農民的不在少數。有回到農村搞養殖的,有利用微信創業最終成立互聯網公司的,還有北大法學碩士畢業賣米粉的。大學生個性化的就業選擇,一次又一次挑起公眾對人才發展走向的討論。

在很多人眼中,大學生是高學歷、高薪、工作體面的代名詞。而農民,則意味著文化水平低、收入少、勞動強度大。在人們眼中,大學生在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后,就應該利用專業優勢,在城市里在城市里工作、買房、結婚、生子。如果兜兜轉轉,回到農村這個原點,那就是浪費教育資源。“還不如不讀大學呢”等群體性心理便占據了輿論上風。

上述的觀點很有一批市場,這也是為何前幾日北大碩士畢業后賣米粉的新聞引發輿論圍觀的原因。高分低能、人才浪費、職業高低等關鍵詞一次次被提及。追本溯源,其原因也不難理解。一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點深入人心,大學生即使不“仕”,至少也該是白領、教師等職業。這樣的觀點,也有職業高下的先天性評判。二是當前農村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市場經濟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政策扶持有限、醫療教育水平較低,既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又變相地給大學生扎根農村營造了社會輿論壓力。

應該注意,當前的大學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已經漸漸嬗變為一種惠及全民的通識教育。大學生的流向也不再局限于某個地區、某個行業,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在城市人才競爭激烈、消費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一部分大學生從城市回到農村,實現人才分流,不僅僅是大學生就業的個性選擇,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預見的是,在人才的溢出效應逐漸增強的背景下,城市大學生反哺農村發展,助力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邏輯必然。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大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才讓這樣的“反哺”變得更有計劃性和智慧優勢,也更容易成功。大學生利用自身的學歷優勢、經歷優勢、互聯網背景、交集圈等種種利好,將這種個體性的自發創業整合成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的市場化拓展,其集約型密集型更顯著。比如采用“公司+農戶”和自動化灌溉的華陰創業大學生劉鵬濤,比如建設家庭電站實現環保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株洲大學生李游。他們要么結合了專業優勢,要么契合了時代發展趨勢。假如不是因為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些優勢從何而來?從這種意義上看,大學生回鄉創業,也是一種人盡其才的體現。

當前,雖然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但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經濟發展的種種問題已經不容忽視。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農村,正熱切地渴望著擁有新技術、懂得互聯網、觀念大膽思想新奇的各類人才。通過大學生這類群體,讓城市與農村搭建一條信息共享、發展共享、觀念共享的新渠道,讓改革創新的紅利助推農村面貌脫胎換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發光發熱的舞臺,更為加快城鄉統籌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歸根結底,大學生在哪里工作,具體做什么,無論是賣豬肉、賣米粉、種果樹,都是他們的自由選擇。只要遵紀守法,這樣的就業選擇就不應受到人們主觀好惡的干涉。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學生回鄉當農民也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只要從事的職業于己有利、于民方便、合規合法,我們就應該寬容理性地看待。

(作者單位:成都市錦江區殘疾人聯合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国产精品 | 色综合久久婷婷88 | 亚洲国产婷婷影院 | 中文字幕淫亂視頻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