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共發現扶貧領域問題線索204條,查處違紀黨員干部196人,黨紀政紀處分70人,移送司法機關5人。”這是福建省漳州市紀委交出的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半年“成績單”。今年以來,漳州市通過下派駐村黨風監督員、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察、再監督壓實職能部門責任等方式,構筑“點、線、面”三維監督格局,利劍出鞘嚴查扶貧資金各類“跑冒滴漏”問題,以精準監督護航精準扶貧。(8月10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有人說,哪里有錢權,哪里就有腐敗。這話也許不全對,但至少說明涉及資金和權利的地方更容易滋生腐敗,這是因為有錢和權才有滋生腐敗的土壤。
也有人說,哪里有監管,哪里就有腐敗。通常而言,沒有監管的權利是絕對權利,絕對權利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而監管的存在就是因為腐敗的存在,如果沒有腐敗,自然也不存在監管。倘若所謂的“監管”蛻變成“掩護”或“壟斷”時,腐敗就更成了必然。
還有人說,哪里有腐敗,哪里就該有嚴懲。任何不合規矩的行為都是冒著風險,會付出必然的代價,不同的腐敗對應了不同的懲罰程度。
扶貧項目絕對可以算是一個有錢有權的項目,所以滋生腐敗是必然的,而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監管更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嚴懲也是必然的,即使是像漳州市查處的“跑冒滴漏”問題,也必須得到相應的懲處。
“跑冒滴漏”不是大老虎的行為,而是蒼蠅、碩鼠的愛好。體積雖小,卻積少成多,傳染性強,后患無窮。尤其涉及脫貧大計,被這么多蒼蠅老鼠圍著,工作很難落到實處,都在自顧自地填滿自己的肚子。
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是決勝成敗的關鍵時期,更不能容許任何的腐敗行為壞了百年大計。堅決保證不給腐敗留下土壤,但鏟除腐敗的土壤,不是斷錢斷權,更不是放棄監管,而是要下更大的功夫,整治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時,督促職能部門履職盡責,充分發揮有關職能部門作用,對履責不力者嚴打板子,確保黨的好政策真正惠及困難群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