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給每個人一個歷史位置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里生出來的。成人之后,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里?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跡、風俗人情等。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里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里埋葬著他的祖先。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文化意義上的“身份證”。
家譜在連綿不斷的家族史中給每個人一個有所歸依的位置,以便在歷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使囿于時代所限的單薄生命變得豐滿,紙片般扁平的人生有了歷史的厚重感。
浸潤了血濃于水的尋根之情,不管過了多少年,會有人知道你,記住你,認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本“賬”,姓姓都有一部“書”。
家譜,搶救普通人的歷史記憶
通過家譜,菲律賓已故前總統阿基諾夫人確認了祖籍在中國福建鴻漸村;香港船王包玉剛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朱棣文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時,就通過媒體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國江蘇太倉;原來韓國也有孔子的后裔,是在韓國孔氏大宗會副會長孔樹泳帶著族人來曲阜尋根,通過一份家譜材料才得以確認……
華人尋根被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每一個生命葉片,都因了“根”的滋養,而愈發油翠和充滿生機。除了名人傳記、大人物傳記外,家譜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變遷。
我們所有的先人都不會知道我們,但我們應該知道他們。通過尋根,能夠看到一代代人的追求。
面對著這些祖先的名字,閱讀著關于他們的記錄,人們可以想象,父親的父親的父親,曾經有過怎樣的人生。雖然他們的故事早已湮沒,但是他們的基因和血液,卻流淌在后代身上。這種感覺,特別神秘和神奇。
不讓“族人”變“路人”
以前不少年輕人聽到老人講過去的故事就不耐煩,看到家里的老物件兒就覺得過時,其實都是不明白這些東西所承載的家族文化和歷史。城市生活現代化的進程,也進一步打散了失去聚居地、無枝可依的家族文化。
而家譜具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復登門拜訪,不斷了解情況,追根溯源,尋祖問宗,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家族內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
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國門,難免有時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并且更溫暖、更深厚。
家譜不再“重男禁女”
近年來,中國民間開始出現重修家譜熱,以尋找自己家族發展的“基因圖譜”。比之情感、血緣層面的尋根,家譜的諸多價值正日益顯現。
現代修譜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修家譜不再“重男禁女”。在封建社會,女人是進不了家譜的。而現在續修的家譜中,開始有新的時代特色,不但女性可以進入家譜,而且優秀的女婿也可以進家譜。在家譜中的位置和篇幅并不以地位論,而是以對社會的貢獻來決定。
也許不是每個家族、每個人都還會去修譜,但渴望家譜并尋求來去歸宿的人,卻一直都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學院網 2017-07-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