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各地農產品滯銷頻繁發生。山東聊城蒜薹收購價格屢破冰點,有農戶干脆發布信息免費采摘外帶管飯;河南新鄉包菜大豐收,菜價卻低到幾分錢一斤,賠得菜農不忍睜眼;福建閩侯大白菜賣不出去,直接在田里開花,菜農損失慘重……“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的悲劇屢屢上演。
我們的農產品究竟怎么了?如何才能跳出農產品連年滯銷的“怪圈”?這和農產品自身的屬性也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農產品的屬性
1、分散性
我國大多數地區依舊保持著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傳統,而非像發達國家那樣的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這使得農戶在市場競爭中勢單力薄,難以形成合力。
2、分布的地域性
因為農產品種類繁多,而各品種的農產品因其自身的生長條件限制,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自然條件可能存在不同的依賴性。因此,會產生生產地、非主產地的差異。當農產品生長于最適宜的環境之下時,會形成十分優良的主產地品種,產量也會增加。
3、生長的季節性
農產品的生長條件和自然屬性就決定了其生產過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因此,各類生鮮農產品都有著各自的生命周期,這也決定了它們各自的上市時節,什么季節有什么生鮮農產品上市一般是有其自然規律的,人為去改變可能會對其品質產生影響,甚至抑制其的自然生長。蔬果自有熟時,魚蝦亦有汛期,這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季節性所決定的。
4、產品的易損性
生鮮農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其在存儲和運輸中具有易腐易損的特點。可見,生鮮農產品存在從產出之時起,價值就不斷耗損的現實困境。而且我國目前生鮮農產品的主要物流方式依然是傳統的常溫和自然物流,進一步導致了其在物流過程中的大量損耗。供交易的鮮活農產品需要在最短的時效內到達消費者手中,對運輸和儲藏條件要求較高。而相對存儲效果好的冷鏈物流方式因其成本較高,較難全面普及。
5、供需的矛盾性
大部分生鮮農產品對于消費者而言屬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是剛性的。而農戶因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只能根據上一周期的市場價格來對這一周期的產量進行決策,如果上期價格高便擴大生產規模,反之,上期價格低便縮小自己的生產規模,導致供給彈性較大。這就使得生鮮農產品在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二、農產品滯銷原因
1、農業生產具有盲目性,組織化程度低
農民每年在確定要種植的品種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農產品的當前價格和往年價格引導,容易形成跟風種植現象,致使行情暴跌,農產品滯銷。農民看到市場上現在什么農產品賣得貴、什么賣得好,便去跟風大量地生產。農民的生產盲目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聯網基本設施建設不完善,在有些農村地區還沒有網絡覆蓋,有些農民也不具有互聯網操作技能。使得農民無法使用有效手段了解更多市場需求信息。
組織化程度低是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而近年來興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雖然對于我國的農業組織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由于其大多數規模較小,且在經營制度等多方面還不夠完善,離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并沒有發揮太大的改善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都著力于產后銷售等方面,在組織成員進行有效農業生產方面幫助較少,無法從根本上形成合力,加強農業組織化。
2、流通渠道不通暢,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能力不足
眾所周知,生鮮農產品易腐易損,所以,從產地運送到銷地的時間一定要短。然而,我國目前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模式需要經過四五個流通環節,流通環節過多會降低流通效率,進而也增大了生鮮農產品受損的可能性,據統計,因為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設備簡陋、物流方式落后、流通渠道不暢通等問題,使我國生鮮農產品面臨嚴重的產后損失。
3、農產品的供需結構存在矛盾
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在生鮮農產品的選擇上更傾向于安全、健康的產品,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歡迎。與此相對的是,生產者對于市場的變化認識不足,導致了低質生鮮農產品生產過剩,優質生鮮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三、面對農產品市場的風云變幻,農戶該如何應對?
1、主動對接市場,拓寬需求面
由于生鮮農產品,易腐易損、不耐存儲的特性,導致農戶若沒有在其成熟上市之前做好銷售農超、農批對接,就只能在發生滯銷時,爭分奪秒地尋求市場資源。在周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小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必須要多詢問推銷,盡可能多的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產品供應信息,大農圈就是這樣的一個互聯網平臺,它致力于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可以幫助農戶免費發布供求信息,對接市場,而且它的傳播量非常的大。即使收購價格較低甚至只能保本出售,也是避免更大損失的有效方法。當然農戶在尋找市場過程中,合理利用線上及線下幫扶平臺,是當前解決生鮮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有效措施。
2、提高質量,增加附加價值
人們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不僅是數量方面的要求,更多是對于品質的追求。昂貴的進口水果供不應求,而低廉的本地產品卻面臨滯銷。主要原因還是質量和包裝問題。同一種農產品,品種不同,味道、口感存在一定差異,優質品種的產品,無疑更受消費者青睞。而對同一商品來說,包裝也在銷售中起著重要作用,這里的包裝不僅是產品的外包裝要精美,有針對性,更應該是對于其“內涵的包裝”。比如“碭山梨”這一產品的銷售,若只是將其作為普通水果來銷售自然沒什么太大優勢,但若是對“碭山梨”的地理、品質、養生以及文化優勢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那么消費者同樣會在購買時為其所經包裝的內涵買單。
3、創新銷售方式
(1)“化整為零”、 “化零為整”。在生鮮農產品面臨滯銷難題時,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損失,我們可以采取將部分產品分開或者捆綁銷售。有些生鮮農產品在整體屬是滯銷產品,但當我們將其的某些部分單獨分割下來銷售,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整雞滯銷時,我們可以把雞翅、雞腿、雞胸肉等部位拆分出來單獨銷售。這便是“化整為零”的銷售方法,相對的,還有“化零為整”的銷售模式。將某一種或某幾種滯銷商品,通過對其數量或種類的組合優惠方式出售,也可以是以暢銷商品捆綁滯銷商品的模式進行組合銷售。
(2)“易地銷售”。因為各個地區的消費習慣和經濟狀況存在一定差異,當部分生鮮農產品在當地的農產品市場上銷量不好時,并不意味著其不受整個市場的歡迎,可以轉換思路,在另一個地區的銷售。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眾多電子商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若能借助這些平臺,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的易地銷售模式,定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生鮮農產品的滯銷問題。
(3)“異地聯營”。即乙地與甲地的農戶進行聯合經營,通過乙使乙地成為甲需要的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一方面是乙利用甲在當地的名氣或品牌促銷,另一方面甲也得到了穩定高質的貨源。在這種情況下,不妨讓利于名氣大 、牌子響的產地或個人,聯合經營,達成雙贏,以解決當地生鮮農產品滯銷問題。
(4)“互聯網營銷”。可借助“網絡預售”、“網絡團購”、“網絡社區”(微博、微信等)、“電子商務平臺”等方式進行生鮮農產品的營銷。
4、借助媒體宣傳及時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由于農業信息化水平有限,我國農產品市場長期存在供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雖然無法立竿見影的解決這一問題,但作為農戶自身可以整合身邊的傳媒資源,利用現有的媒體宣傳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產品的滯銷問題。如:大農圈平臺,目前大農圈擁有12家自媒體,周閱讀量超過300多萬。農戶也可以聯絡報紙、廣播、農業信息網站等媒體平臺發布滯銷生鮮農產品信息,以便于各地收購商及時獲取有效信息。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開設“滯銷生鮮農產品銷售”平臺、微店等方式,即時更新生鮮農產品滯銷信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大農圈 2017-07-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