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干部老齡化、斷層、青黃不接……圍繞人才問題,鄉鎮干部能脫口而出一大堆詞匯。“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幾年前一句電影里戲謔的話,似乎正在成為眾多鄉鎮一把手擺不脫的現實。
端午前夕,一則新聞令人揪心。5月29日,河南杞縣官莊鄉副鄉長朱仁海,在參加精準脫貧攻堅會時因勞累過度當場暈倒,經搶救無效猝死。
鄉鎮干部工作壓力大,積勞成疾的情形時有發生。一名縣紀委書記介紹,自己上任后曾召集鄉鎮紀委書記開會,了解這些鄉鎮干部的工作情況。座談之后發現,這些鄉鎮紀委書記除了紀檢工作,還分管有大量其他工作,最少的分管有十多項工作,最多的有25項。
然而同時,鄉鎮超編現象有緩解,但并未杜絕。
一名三農問題專家介紹,無論橫向、縱向比較,目前鄉鎮工作人員都不少。“新中國成立后,鄉鎮工作人員呈現逐步增長的狀態,大趨勢并未改變。與國外比,我們鄉鎮工作人員不僅不少,甚至顯得有些臃腫。”
一個悖論出現:超編的鄉鎮為何會缺人?
結構性缺人
記者曾跟隨上述專家進行調研,在一個縣里座談會上,一名鄉鎮黨委書記提到目前基層嚴重缺人。他一拋出這個話題,立刻有十多名鄉鎮一把手附和。
他們到底覺得有多缺人?
一名鄉鎮黨委書記向記者訴苦,如今基層工作繁重,要求不斷提高,自己幾乎已到無人可用的局面。當地年前發文要求進一步推進“三轉”,鄉鎮紀委副書記要專職專用。“不要說沒編制,就是有編制,我也調不出人來。到目前為止,我們班子還缺一個副鄉長。”
一名鄉鎮干部介紹,自己曾一個月沒有休息,每天都加班。雖然他所在鄉離縣城不遠,但所有干部都只能周末回家,“平時吃完飯繼續加班或者下村”。
另一名鄉鎮黨委書記甚至鋌而走險:以村社干部名義招了8名工作人員到鄉鎮工作。
據了解,這些人員是由村委會公開聘任,本應負責村上的工作,但現在全部在鎮上。記者難免質疑,這是否會耽擱村里的工作?甚至有變相臨聘工作人員之嫌?
面對質疑,這名鎮黨委書記不住搖頭,訕訕地說“盡量依規辦事吧”。
據了解,人手緊張,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情況是:鄉鎮并非缺人員,只是缺可用的人。或者說,叫做結構性缺人:隨著鄉鎮干部年齡老化、知識老化,加之上級單位“抽調”、領導班子和年輕干部流動過快等原因,能干事、愿干事的人少了。
一個典型例子是記者采訪的某縣第二大鎮。該鎮核定公務員編制為12人,實際有14人,超編2人。
這名鎮黨委書記介紹,且不說工作態度如何,僅就體力、精力以及知識結構來說,這14個人中,真正能挑大梁的就三四個人。“現在的許多工作,都要求電腦辦公。許多45歲以上的同志,別說熟練使用辦公軟件,連打字都不順溜。”
不是無人可用,而是用不好人
顯然,超編下的鄉鎮不是缺人,不是無人可用,而是用不好人。由于管理不嚴或混亂、手段缺乏等原因,干部隊伍忙的忙、閑的閑。
鄉鎮人員管理上,仍有一點“大鍋飯”的味道。
一名鎮黨委書記坦言,鄉鎮人手就那么幾個,名義上有分工,實際上分工并不嚴格,有急事來了大家一起上,“大鍋飯”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很容易導致分工不均,“有個性的年輕人調不動,老實骨干的忙不完,資格老的出工不出力。”這種狀態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人手緊張感。
一些鄉鎮一把手管理乏力,也用不好人。
不少鄉鎮年紀大的同志不僅出工不出力,甚至與現任領導對著干。例如鄉里安排年紀大的同志學習基本電腦知識,有人每次都按時上課,但考試時交白卷,說自己能力有限,這上面的題一道不會。
當然,還有一個情況不容回避,隨著鄉鎮一些權力的上收,鄉鎮干部“用好人”的手段比較有限。
就拿“有個性的年輕人調不動”來說,他們多在七站八所里面。調研中,一名鄉鎮黨委書記稱,這類干部相對而言本土化比例更大,他們不可能只滿足于成為一名鄉鎮事業編制干部。在訴求驅使下,這類年輕干部就出現只接受書記、鎮長分配的工作任務,其他副科級領導手段更少,更難以管理使用的情況。
采訪中,一名去年換屆從優秀村干部提拔為副鄉長的干部自年初以來,基本就沒有放假休息,“急事很多,這些年輕干部說自己本職工作也忙,你還不好反駁,只有自己加班加點地做。”
“當部分干部出現疲態,工作又要做起走,就只有壓在老實骨干的身上。”一名鄉鎮黨委書記坦言,這些老實骨干,大多是新來的年輕人。
如何讓年輕有為的鄉鎮干部留下來?
一、著力培育本土人才,成為一些地方的務實之舉。
河北小伙于寶奇正在就讀的“美麗鄉村大學”,是河北館陶縣的培訓機構,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大學。館陶縣委書記謝繼炯說,他們在2016年5月創辦“美麗鄉村大學”,希望以此培育一支能引領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的人才隊伍。學校開設了12門課程,師資隊伍由專家教授、優秀鄉村干部等組成。
二、待遇和情感留人,讓人才有更多獲得感、歸屬感。
江西贛鋒鋰業現任特種鋰工廠廠長的付曉春,從一線工人到車間主任,成長為一名年輕的“80后”廠長。自2012年股權激勵機制啟動以來,付曉春已獲得公司10萬股股權。
除了基本的工資收入外,在基層任教還能獲得額外的鄉鎮工作補貼和邊遠地區津貼。
南昌縣教育局人事科科長丁小省介紹,為了吸引青年教師扎根基層,該縣鄉村學校不僅提供免費三餐,還免費提供教師周轉房,通往鎮里的特約公交也為教師免費開通。塔城鄉中心小學校長李友金說:“為了讓青年女教師安心工作,我們還會組織鄉鎮聯誼幫助解決她們的‘人生大事’。”
重慶市巫山縣雙龍鎮烏龍學校負責人劉昌富希望用細節和情感打動人才。“我們學校的教師大多數為年輕人,我們不但要安排好他們的工作,還要安排好他們的生活,給他們提供健身、舒心、娛樂的活動空間。”
人民論壇評:環境越艱苦,就越能磨練干部的品質
實際上,環境越艱苦,條件越復雜,就越能磨練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定力,提升干部的能力。而老少邊窮地區總體處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末端,在那里工作的干部承受著脫貧致富、發展穩定、民族團結等雙重或多重責任與壓力,正是培養、造就干部的沃土。
習近平同志大學畢業后,自愿放棄京城優越舒適的工作,主動要求到基層鍛煉。身著褪色軍服,背著簡單行囊的他,住進了當時典型的貧困縣——河北正定縣一間簡陋的辦公室。正定三年成為他政治上的重要起點,此后經過多省歷練,最終走到總書記的位置。
據統計,現任25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至少有八位曾在老少邊窮省區任過職,約占三分之一。十八屆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都有過基層工作的經歷,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四人均從下鄉插隊知識青年起步,俞正聲、劉云山、張高麗三人大學畢業后也都是從最基層做起。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越是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越要放到艱苦環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線去,讓他們在實踐鍛煉中增強黨性、改進作風、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長才干。”對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重視,給更多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干部注入了動力和活力。我們堅信在這樣的鼓舞下,越來越多能吃苦的實干型干部將大量涌現,干部實實在在的作為將讓更多的群眾從中受益。
(整理|人民論壇網記者 翟羽佳;資料來源|《廉政瞭望》、《半月談》、《人民論壇》雜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