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更新”理念的農業發展模式
觀點:又要糧食安全,又要生產收入水平提高,又要固碳減排,本身這些都是矛盾的,那么要把這些矛盾的東西統一起來而且還要它們之間實現共鳴,尋找共同的目標,這個確實是需要智慧的探索...
“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概念非常廣泛,它包括土地利用、畜牧養殖業、種植業甚至還包括能源開發、都市農業,涉及非常廣泛。在全球很多國家這些模式已經開始在進行。
——源自陳阜老師的一段話
訪 談
▼ 問:陳老師好,很開心這是第二次對您進行專訪。有關氣候智慧型農業,我想很多人還并不知道。但從2012年1月開始,糧農組織(FAO)和歐盟(EU)共同實施的“氣候智慧型農業” 項目在馬拉維、越南和贊比亞三個國家就已經開始啟動,隨后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并且進入到這個項目。我很好奇地是,作為一個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或者說農業發展的一個新概念,它在國際上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國家的關注?為什么會得到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歐盟等這些金融機構大量的資金支持呢?
陳阜:是的。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CSA)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2010年在關于農業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的海牙會議上正式提出的,對廣大社會公眾來說肯定有些陌生,在農業領域估計了解的人也很少。客觀說它不是每一個國家必須要發展的農業模式,但它是在國際背景下,想把大家團結起來一起來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情,這個背景就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各個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這其中要糧食安全,又要生產收入水平提高,又要固碳減排,本身這些都是矛盾的,那么要把這些矛盾的東西統一起來而且還要它們之間實現共鳴,尋找共同的目標 ,這里確實需要智慧的探索。
而且“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概念非常廣泛,它包括土地利用、畜牧養殖業、種植業甚至還包括能源開發、都市農業,涉及非常廣。在全球很多國家這些模式已經開始在進行。
正因為如此,氣候智慧型農業概念提出之后,逐步受到國際社會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認可,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歐盟、美國等率先投入資金,開始在一些地區開展研究探索和示范應用。
▼ 問:那么“氣候智慧型農業”,我能理解成它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進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陳阜:可以這么理解。我們知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減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必須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要為此做出貢獻。但與此同時,全球人口持續增加、糧食等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決不能因為緩減氣候變化來制約農業生產發展和降低食物安全保障,也不能因為減排影響到起碼的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
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一種既能保持農業發展和生產能力,又能實現固碳減排和緩解氣候變化的發展新模式就顯得非常迫切了。
而氣候智慧型農業則充分考慮了應對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挑戰的經濟、社會、環境等復雜性,提出通過發展技術、改善政策和投資環境,實現在應對氣候變化條件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高效發展。這一理念既強調了緩減氣候變化的目標,又突出了通過創新發展來保障糧食安全和經濟增長,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 問: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銀行、歐盟等已經實施了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而且吸引了很多國家的介入?這些項目有哪些具體內容與技術措施呢?
陳阜:“氣候智慧型農業”研究和推廣的是具體的農業實踐方法,那么這些項目推廣“氣候智慧型”農作方法,并同時對政策支援等配套問題展開研究。自2012年項目啟動以后,全球環境基金(GEF)、世界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支持了厄瓜多爾、幾內亞、馬里、塞內加爾、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土壤退化等農業風險。近幾年,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也實施了一些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
從目前國際上開展的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看,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有作物生產系統、畜牧業生產系統、農林復合系統、都市農業系統、糧食-能源綜合系統,也有流域綜合治理與水土流水控制、區域農業生態系統優化管理等。
歸納來看,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產系統優化與技術改進,圍繞氣候智慧型農業高產、集約化、彈性、可持續和低排放目標,探索提高生產系統整體效率、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減排潛力的可行途徑。二是制度優化和政策改進,綜合考慮農業發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需求,制定國家及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及相關推進政策,以及從生產到銷售的相關法規和標準,并通過機制創新激勵各方共同參與和資源共享。三是資金籌措與支持,主要是探索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快速融資渠道和融資機制,確保相關行動講話的快速啟動及可持續開展。
▼ 問:在氣候變化領域里面,籌措資金是最挑戰的事情?這里面探索融資渠道和機制應該是很重要的任務,因為只有得到資金支持,這種模式才能得到推廣?在實際行動中如何籌措資金呢?
陳阜:是的。資金籌措確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目前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及項目實施的瓶頸所在。氣候智慧型農業本質上也屬于農業的可持續轉型發展,這種轉型不會是無成本的,需要相應的投資來支撐,資金籌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支撐。PES(環境服務支付)應該是農業轉型發展的融資渠道,因為減排和減緩氣候變化本身就是一種全球性的環境服務,但這方面的專門資金很有限;國際上流行的清潔發展基金(CDM)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農業土壤固碳,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也排除了農業,目前只有全球環境基金(GEF)和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考慮了土壤固碳此,需要更多企業、私人及當地政府的投資,尤其是建立更合理高效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
當然,不管哪種融資渠道,都需要建立規范的監測、報告、核查(MRV)制度,但農業領域的MRV體系還很不完善,許多參數尚未達成共識,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
▼ 問:2014年9月在美國成立了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聯盟,第一批成員國中好像并沒有中國 ?
陳阜:確實如此。2014年9月24日由美國主導在紐約成立了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GACSA),第一批成員包括18個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墨西哥、尼日利亞、日本、菲律賓、越南等)、32個機構(FAO、CGIAR、IFA等)。聯盟制訂了相應的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包括可持續的和公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率和收入、增加糧食系統和農業生計的彈性、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等內容。
中國當時沒有加入這個聯盟,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氣候智慧型農業對中國來說是個全新的東西,也沒有相應的實踐基礎,對具體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及預期效果等還沒有很清晰的判斷;二是對加入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聯盟要承擔的相關義務和責任,及其是否會制約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顧慮。但目前情況不同了,2015年以來我國明確提出農業加大創新驅動力度,轉變生產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相信不遠將來中國會加入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聯盟。
▼ 問:那么目前咱們中國對于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有什么新的認識和行動呢?
陳阜:中國對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方面也是非常積極的,2013年農業部就開始與全球環境基金和世界銀行等機構接觸,謀劃設立“全球環境基金--中國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2014年在財政部、發改委支持下,農業部科教司牽頭完成了項目設計和項目實施管理機構,并正式簽訂相關協議;2015年“全球環境基金--中國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正式實施。
該項目圍繞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生產系統,在主產區安徽和河南建立10萬畝示范區,開展小麥-水稻和小麥-玉米生產減排增碳的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配套政策的創新與應用、公眾知識的拓展與提升等活動,提高化肥、農藥、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農機作業效率,減少作物系統碳排放,增加農田土壤碳儲量。項目實施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試點示范,探索建立氣候智慧型作物生產體系的技術模式與政策創新,增強作物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推動中國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為世界作物生產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成功經驗和典范。
▼ 問:我們2015年正式啟動的“全球環境基金-中國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距離現在已經兩年時間,具體是什么樣的情況呢?
陳阜:中國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由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510萬美元、國內配套投資2500萬美元,由世界銀行(WB)和農業部(MOA)共同實施,項目執行期限為五年(2015-2019)。
項目主要包括技術示范與應用、政策創新、知識管理、監測評估四個方面,選擇安徽懷遠縣和河南葉縣各5萬畝作為項目示范區。其中技術示范與應用重點圍繞固碳減排目標,包括化肥與農藥減量施用、優化灌溉、秸稈還田與保護性耕作、農林結合固碳等技術示范與培訓,以及固碳減排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篩選示范;政策創新方面主要是中國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戰略與國際合作、氣候智慧型作物生產技術導則編制、相關政策制定等;知識管理主要包括項目信息交流與管理平臺、項目成果與經驗傳播、技術交流與研討、宣傳與科普等活動;監測與評估包括碳匯減排、社會影響、環境效益等方面。
安徽懷遠縣示范區
項目實施兩年來,重點抓技術示范和技術培訓工作。目前各項任務按照預期進度和指標全面落實,與項目實施前比較,累計固碳減排量已經接近1萬噸標準二氧化碳當量值,項目總目標是6.5萬噸。
河南葉縣示范區
▼ 問:我想大家會很想知道,“氣候智慧型農業”與我們熟悉的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可持續農業相比較,它有何不同 ?它會為我們的農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
陳阜:它最大的不同應該是突出了固碳減排與氣候變化應對等核心內涵,總體目標也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具體特點有幾個方面:一是在目標上追求共贏,針對糧食安全、農業發展、氣候變化三者錯綜復雜的挑戰與矛盾,建立相應的應對策略,構建有彈性的管理和技術體系,創建協同效應和實現共贏;二是在實施上突出因地制宜,可以根據特定國情或特定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確立相應的實施策略與技術模式,尤其要重視農戶生計改善;三是在機制上強調利益協調,注重各行業之間的交互關系和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協調部門關系和各方利益,在滿足不同利益的取舍上有相應決策;四是在路徑上依靠制度創新,努力通過政策、金融投資和管理制度優化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 問:氣候智慧型農業與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農業轉型發展目標應該說有許多相近之處?您如何看待中國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前景?
陳阜:氣候智慧型農業的發展理念總體上符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業轉型發展的戰略需求,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減緩氣候變化,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農業發展意義重大,有現實的需求和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首先,氣候智慧型農業強調制度創新、利益協調和合作共贏,尤其是針對利益相關方的制度設計,構建部門、行業之間協調機制和有彈性的管理體系,這正是推進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支撐。其次,氣候智慧型農業突出技術模式創新和農民參與,國際上農業轉型發展都有一整套與政策與管理體系相適應的生產控制標準和技術體系,強調自下而上,而我國最缺乏的就是整體性、制度性技術推廣應用,也忽視技術研發與應用過程的農民、企業等主體參與。第三,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核心是建立高產、高效、彈性、可持續農業生產系統,這也是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由于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經濟問題必須通過結構調整和系統優化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第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既是中國廣泛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也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農業領域的減排任務會逐步加大,這為中國氣候智慧型農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氣候智慧型農業:
簡單定義為“可持續增加農業生產力和氣候變化抵御能力,減少或消除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農業生產體系”,實質就是通過政策與制度創新、生產方式轉變、管理技術優化,建立部門協調、資源高效、經濟合理、固碳減排的生產模式,獲得糧食安全、氣候適應和減少排放“三贏”。
“氣候智慧型農業”尋找的是糧食安全、氣候適應和減少排放“三贏”的農作方法,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進行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實踐研究...
期待在這條實踐路上有更多的成果出現...
作者簡介:陳阜: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農作制度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首席技術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環境科學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