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寶玉:社會工作視角下農村社區管理創新探析

[ 作者:寶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04 錄入:19 ]

摘要:目前我國農村社區在管理服務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管理機構形式化、服務工作不到位;社區管理過程缺乏民主性;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社區資源未被充分利用服務民生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社區的發展。借鑒社會工作的理論,我們可以增強農村社區居民權能,提高居民社區參與意識;科學整合社區資源,提升社區服務水平;重視居民與社區之間的生態環境關系;同時,可以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解決居民實際問題,從而為創新農村社區管理探索出一條新的途徑。然而社會工作在農村屬于新事物,需通過加強宣傳,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培養農村社區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立農村社區與高校的合作機制等從實際出發構建一系列保障措施,為社會工作真正在農村社區管理中發揮作用提供支持。

關鍵詞:社會工作視角;農村社區;社會管理創新;保障措施

隨著新農村社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內學術界開始對農村社區管理創新方面展開研究,以往研究大多是從宏觀層面對農村社區管理模式進行的研究。如:徐世雨的《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農村社區管理模式創新研究》提出農村社區建設實施網絡治理模式;[1]李增元、田玉律的《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創新》探索國家、市場、社會的多元合作治理的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2]王金榮的《中國農村社區新型管理模式研究》從中國國情出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區新型自治管理模式。[3]然而從社會工作視角研究農村社區管理創新卻不多見。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張和清等的《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以能力建設和資產建設為核心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模式》研究,強調社會工作要注意發掘農村當地社區和民眾的資源和能力促進農村發展;[4]周啟迪、朱趙榮的《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析》主要探討了運用專業農村社會工作知識搞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5]

上述研究對如何創新農村社區管理極具啟發和參考價值。在借鑒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我在本文試圖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會帶來哪些管理創新,從而展現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的優勢。

一、當前我國農村社區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隨著農村社區建設不斷深入發展,農村社區的管理改革卻不能與農村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目前我國農村社區在管理服務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機構形式化,服務工作不到位

當前我國農村社區的管理組織基本建立起來,從運作的實踐來看,目前社區的組織架構大多是一種形式上的。據《廣州日報》報道: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社區1個社區居委會竟掛43塊牌,其他掛三十多個牌子的社區不在少數。[6]實際上大多社區并沒有開展相關的服務工作,很多牌子成了虛的、沒有意義,純粹成為形式上的掛牌工作。

2017年4月,我在做一次農村社區調查時發現,多數社區沒有設置社區服務站、就業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等社區服務機構。居民普遍反映的問題是貧困家庭生活困難、殘疾人救助、孩子教育、環境污染、文化娛樂活動少、缺少社區服務等幾個方面。由此看來,農村社區在社會救助、文化教育、環境治理、志愿服務等多個方面缺乏相應的組織體系,貼近居民生活的服務工作沒有開展,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需求。

(二)社區管理過程缺乏民主性

社區最直接的工作就是為居民服務,社區居委會也主要承擔發揚基層民主的功能。但在農村社區管理實際運作過程中,權力操縱對社區管理影響很大,而且往往會打破社區管理的民主化過程。

例如在社區換屆選舉中,現在很多社區的選舉都是上級任命或者一些家族勢力較強、家境比較富裕的居民參與競選,他們往往是通過賄賂、脅迫等非正式渠道獲取居民選票,而不是由居民自愿選舉或推舉,居民的民主選舉權利沒有得到實現。在處理社區事務當中社區黨組織或社區干部總是個人決定一切,居民沒有發言的機會,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也沒有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軌道。農村社區在管理過程中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必然會阻礙社區職能的有效發揮,降低居民的參與熱情。

(三)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社區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區的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綜合素質不高的社區管理人員與居民的關系都會處理不好。

當前農村社區干部和工作者大多是以前村兩委的工作人員。他們長期習慣于“管治”而不是服務,由鄉村管理向社區服務的觀念沒有得到轉變,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積極性和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另外,社區管理人員文化程度總體偏低,缺乏專業知識,普遍沒有接受過培訓。新型的農村社區管理要求工作人員具備社會工作、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律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知識,如果停留在原有的簡單的工作方式上,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村社區管理工作。

(四)社區資源未被充分利用服務民生

在農村社區,能夠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也是很多的,這些資源如能充分利用起來可以為居民提供很多便利服務和其他機會。比如,社區合作或社區周邊創辦的企業可作為籌資對象、農村社區的閑置土地可公開招標進行有償開發、社區內的閑置場所可用來興辦各類便民服務機構等,社區原有的公共設施資源,一些托兒所、學校、養老機構等社區單位資源,社區內的黨員、干部、工作人員、教育工作者、工企業人員、積極分子、退休人員等人力資源,還有社區居民自身的能力和資源等。

但是目前農村社區的資源未能科學合理地加以利用,一些社區干部或工作人員甚至沒有“資源”意識,造成社區資源的浪費。如果社區內的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不僅可以增強社區的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塑造居民社區歸屬感和共同意識,對于發現和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發展有重大意義。

綜上,當前農村社區管理服務不到位的現狀,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有問題卻解決不了,造成社區問題擴大化、嚴重化,引發不安定因素。因此,農村社區管理創新迫在眉睫。

二、社會工作介入對農村社區管理創新的推動

社會工作既是一種道德實踐,也是一種政治實踐。社會工作經過長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理論和工作方法。這些理論與方法對于指導我們創新農村社區管理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為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提供了可能。

(一)增強農村社區居民權能,提高居民社區參與意識

當前農村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普遍態度冷淡、漠不關心,認為社區事務是居委會和領導干部的事,只有遇到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才會主動找到社區居委,社區也沒有為居民提供較多的參與途徑,這反映出居民民主權利意識淡漠、參與意識不高。

增能理論認為,増權并不是“賦予”服務對象權力,而是挖掘或激發服務對象的潛能。増權的目標是增加個人、人際或政治權力,以便個人、家庭或社區可以采取行動改善他們的處境,使得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更趨公正。增加群體或社區的權力要針對改變的多個層面,可以發生在個人、人際或社區等介入層面。[7]

在農村社區,大家最為關心的社區換屆選舉一事,如果居民能夠利用民主權利進行選舉,選出大家一致認同的社區干部或自己進入社區組織工作,這對于提高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因此社區工作者可以以增能理論為指導,介入居民民主權利意識的“失權”狀況。首先,可以針對個人層面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使居民意識到參與社區管理也是自己的一種權利與義務;其次,在人際層面上,注重培育社區精英和積極分子以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而且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區活動,拉近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增加居民的社區歸屬感;第三,在社區層面上,引導社區居民建立各種有益的社區自治組織或社區中介組織,促使社區居民的集體行動,提高居民的自我解決能力,發揮其潛能實現自己應有的權益。

(二)科學整合社區資源,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社區資源可以分為社區擁有的各種資源和社區居民自身資源。如果能把這些資源能夠有效利用整合起來的話,那么社區內弱勢群體的問題或者社區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強調每個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財富、智慧、知識等),所有環境都充滿資源。社區工作者需要集中關注、洞察并利用社區內可獲得的資產、資源和優勢,分析社區中存在的資源,如哪些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支撐著社區生活,居住和工作于此的人擁有什么能力和資源,社區內的組織和團體對社區資源的貢獻等。[8]

按照優勢視角解決問題的策略,社區工作者要重視評估社區或社區弱勢群體的優勢和資源以改變現狀。

從社區層面來看,農村社區的優勢資源有:社區建設留存的閑置地;托兒所、學校、養老機構等社區單位資源;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金政策支持;社區工作人員、積極分子、退休人員等。通過有效利用農村社區閑置地招商引資建立合作企業,引導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可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增加社區經濟收入,為提升社區福利水平打下物質基礎。社區內的托兒所、學校承擔留守兒童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引導留守兒童積極與父母、親友、同輩群體交流和互動。養老機構和養老保險金為空巢老人提供物質幫助和生活支持,組織社區工作人員、積極分子、退休人員為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務。

從個人層面來看,社區可以組織留守婦女,從事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讓其實現家中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空巢老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技能是他們獨有的資本,組織老人向社區居民傳授生活經驗和技能,為社區做出貢獻的同時滿足空巢老人自我實現的需要。

(三)重視居民與社區之間的生態環境關系

農村社區改變了傳統農村聚居的生活方式,村莊合并為社區,農民也開始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然而在這調整過程中,社區在社會救助、文化教育、娛樂活動、志愿服務等多個方面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社區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生來就有與環境和其他人互動的能力,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互惠的,并且個人能夠與環境之間形成良好的相互調和度;個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人類遵循著適者生存的法則,個人意義是環境賦予的,要理解個人,就必須將其置于其環境之中;個人的問題是生活過程中的問題,對個人問題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須在其生存的環境中來進行。[9]可見,生態系統理論將個人和其所處的環境視為一個整體,居民的生存發展受到社區環境的影響。

以農村社區低保戶救助為例,低保戶群體面臨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問題,如果社區沒有幫助他們解決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必定會影響他們個人或者家庭的生存發展。工作者可以以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作初步判斷,然后發揮社區的主動性為其辦理低保、募集資金,或者為他們聯系技能培訓以實現就業。針對全體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區需要完善服務體系,組織社區服務活動、娛樂活動、文化活動,培養居民之間互助、熱情、信任的關系。通過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提升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能力,為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社區環境支持。

(四)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解決居民實際問題

農村社區管理不僅是滿足居民的需求,更多需要解決社區的實際問題。社區工作者可以利用微觀直接和宏觀間接的助人方法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針對社區內的家庭問題,比如婆媳關系、親子關系、家庭暴力、婚姻危機等問題,我們就可以運用個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進行輔導。根據不同性質的問題,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通過提供信息、說服、引導、糾正等方法,緩和家庭緊張關系,改變家庭成員的交往方式,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又如,針對社區里的閑散和問題青少年可采用小組工作的方法,通過建立學習小組、成長小組、治療小組等,引導青少年認清自身的問題,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技巧和能力,讓他們在小組群體中得到教育、不斷學習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針對社區中的環境治理問題可以運用社區工作的組織技巧做好社區宣傳,引起社區居民的足夠重視,提高居民的責任意識,通過社區居民會議的形式,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從中選取恰當、合理的措施策略,并利用社區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組織成立社區環境監督委員會,做好社區垃圾處理、環境保護、植被綠化等工作。

以上是通過微觀的直接的方法為社區居民服務、解決社區問題。我們還可以利用社會工作行政,以宏觀的、間接的方式為農村社區服務傳送福利資源,增加社會福利。

例如,針對社區的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農村“五保”救濟、貧困戶救濟、失業者上崗就業等問題。通過社會工作行政完善農村社區的公辦或民辦服務機構,為社區弱勢群體提供物質性和服務性資源,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增強他們的生活能力。同時社會工作行政在農村社區的實施,有助于政府掌握新型農村社區的福利信息,從而不斷完善和提高社會福利政策水平。

綜上所述,借鑒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不僅能更新社區管理人員的服務理念、提高居民參與意識、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同時利用社會工作直接和間接的工作方法可以切實幫助社區和居民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是一種能夠同時產生道德實踐、政治實踐的雙重層面上的創新。

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創新的保障措施

然而,社會工作在農村是新生事物,正處于探索階段,在國家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社會大背景下,實現農村社區管理創新需發揮社會工作者的優勢。因此應從實際出發構建一系列保障措施,為社會工作在農村社區管理創新中發揮作用提供支持。

(一)加強宣傳,提高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

社會工作目前在國內的認知度比較低,有些政府領導干部對社會工作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這對社會工作的開展極其不利,在農村,社會工作的影響力則更小。而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開展必須依靠政府力量,首先加強對政府領導干部的宣傳尤為重要。通過政府會議報告的渠道加強政府領導干部對社會工作的的重視,充分利用政府的宣傳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途徑加強對社會工作的宣傳。

當前,社會工作在農村只處于試點階段,農民對社會工作存在片面和錯誤的認識,一味將社會工作者當做原有的地方行政人員或居委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不了解。因此,社會工作者參與到社區管理服務的同時也要大力宣傳社會工作,提升農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可信度。

(二)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吸引專業社工人才

專業社工投身于農村社區管理服務,不能單單靠社工的主動性,更加需要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首先,在農村社區設置合理、科學的工作崗位。可以在鄉鎮體制內設置行政性社會工作崗位,比如集中在民政、社會福利機構、司法機構、共青團組織、婦聯、殘聯等部門。一方面吸引優秀的專業人才競聘崗位,另一方面為農村社區內的社會工作者提供各個領域的資源支持與指導。也可通過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的方式,促進農村民辦社工機構的發展。

其次,政府需加大對社工服務的資金投入力度。農村社區管理的資源主要是政府投資,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通過吸引社會資金、社會捐贈的渠道維持社會工作的開展。此外,建立有效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薪酬保障、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吸引更多專業社工人才到農村服務。

(三)加快農村社區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缺少不了專業人才隊伍,因此需要加快農村社區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可對農村現任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的社會工作知識培訓,鼓勵他們考取社會工作職業等級證書,憑借已有的工作經驗更好地開展工作。可以把工作能力高、服務意識強的優秀社工人才選拔到社區管理隊伍中來,做好社工隊伍的帶頭作用。

其次,要對農村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進行政策研究,將農村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試點工作,通過整合社區干部資源、向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配備社區服務專職社工。在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基礎上,安排社工專業大學生到農村社區任職,提高社工專業大學生服務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斷壯大農村社區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四)建立農村社區與高校的合作機制

農村社區的社會工作存在很多薄弱點,如農村社區工作缺乏專業指導、農村獲取專業信息的渠道較窄、農村志愿服務者較少等,為此可借鑒社區服務機構與高校合作的模式,尋求高校專業社工的指導與幫助。

農村地區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極為缺乏,針對社區情況比較復雜、專業性比較強的服務項目,普通的工作者難以應對,這就可通過高校教師的督導完成工作任務。高校教師還可以為農村社區有意報考社會工作職業資格水平考試的工作人員提供考試輔導,專業信息資源獲取比較便利。另外高校社工專業學生為社區提供志愿服務,成為農村社區工作者的幫手,開展社區環境衛生、法律知識、健康知識講堂,組織文化活動,為弱勢群體提供幫扶等,營造關懷、有愛的社區氛圍。通過農村社區與高校的合作,深入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拓展,為農村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本土化發展提供經驗。

四、結語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一方面可以推動社區工作者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居民利益為重,為居民解決實際困難,推動農村社區由“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另一方面,也能推動社區居民參與意識,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幫助居民提升解決個人及社區問題的能力。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管理創新,無疑對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構建和諧的農村社區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徐世雨.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農村社區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長沙: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1(3):13-16.

[2]李增元,田玉律.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創新[J].成都: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2):100-104.

[3]王金榮.中國農村社區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1月15日.

[4][8]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以能力建設與資產建立為核心的中國農村社會實踐模式[R].北京:社會學研究,2008(6):174-192.

[5]周啟迪,朱趙榮.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析[J].南京:社會研究,2012(35):51-52.

[6]陳翔,全杰,林霞虹.1個社區居委會竟掛43塊牌[N].廣州日報.2012年3月8日:第03版.

[7]陳樹強.増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北京:社會學研究,2003(5):70-74.

[9]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05.

[10]雷潔.農村社區服務管理現狀及發展思路[J].武漢: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11]張國祥.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探索與思考——以社區建設創新農村管理[J].北京:社會主義研究,2008(6).

[12]徐永祥主編.社區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13]聶玉梅,顧東輝.増權理論在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J].上海:理論探索,2011(3).

[14]蔣國河.推進農村社會工作發展的策略思考[J].南昌:老區建設,2010(2).

[15]陳成文,孫嘉悅,唐嵩林,張才安.農村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工作研究[J].長沙:社會工作學者論壇,201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址 | 亚洲婷婷综合另类一区 | 日本翁熄系列乱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看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