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省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跨越的階段,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供不應求”現象并存。針對這些問題,今年省委1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推進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四優四化”戰略,為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找準了抓手。在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發揮政府引領作用,聚焦四個轉變,著力在產得好、賣得出、提品質、強支持上做文章,力促“四優四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以“五個調整”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確保產得好。調整生產觀念,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調整種養規模,改變傳統家庭分散經營的模式,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更加注重發揮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效應。調整投入方式,改變過去農業投入大水大肥行為,大力推廣測墑灌溉、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更加注重綠色生產。調整區劃布局,厘清區域種植習慣、獨特資源和生態條件,找準地方特色,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合理規劃種養區域。調整信息渠道,改變過去盲目跟風種植行為,依托農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采集、分析、使用的共享,更加注重農業生產的計劃性。
以“五個平臺”推動產品營銷方式轉變,確保賣得出。搭建產品推介平臺,以大城市消費者為目標市場,以農業會展經濟為抓手,發揮政府牽線搭橋作用,廣泛開展“四優”農產品展示、展銷、推介活動。搭建農村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手段,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打造線上線下電子交易平臺。搭建生產、加工對接平臺,建立“四優”農產品供需聯誼制度,開展訂單農業,實現以銷定產,發揮龍頭企業的加工優勢,提高加工轉化率。搭建品牌展示平臺,大力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原產地標識認證,打造區域性公用品牌,展示“四優”產品形象,實現優質優價、品牌溢價。搭建產品外銷平臺,積極開展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四優”農產品“走出去”,擴大特色農產品出口,拓寬銷售渠道。
以“四個體系”推動質量監管方式轉變,確保品質優。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實現生產可記錄、安全可預警、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存儲、身份可查詢、責任可認定、產品可召回。建立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制定“四優”農產品綠色生產技術、生產監測和評價體系,明確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標準、政府監管標準、第三方質檢標準,提升精準化生產水平。建立動態監管體系,加大對“四優”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提高源頭管控能力;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指導,提高質量安全生產意識;強化“四優”農產品入市監測,把好最后一道關。建立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深入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農獸藥殘留超標治理和農業節水行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實現農業清潔生產。
以“四個支撐”推動政策扶持方式轉變,確保后勁足。加強項目資金支撐,整合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集群、農業結構調整、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各類項目資金,集中向“四優四化”傾斜。加強金融保險支撐,量身打造保障適度、保費低廉、覆蓋面廣的“四優”農業保險產品;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先建后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四優”基礎設施。加強科技裝備支撐,加強分子育種等關鍵技術研發,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養殖、高產優質的新品種;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深松深耕、精準施肥施藥等技術;加快裝備技術提檔升級,重點發展大中小型配套、多用途、全產業鏈的農業機械裝備。加強新型人才支撐,著力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技能高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推動“四優四化”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河南省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站站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