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獻】分享海外應用經濟系在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經濟學課程閱讀計劃中所列出的學術文章。我們將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題,逐篇推送文章提要。
本期導讀:
本期介紹的兩篇文獻都發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第一篇是最早利用計量經濟學手段分析環境變化對作物生長影響的學術文章。第二篇是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環境評估項目成果中的代表作之一。該系列的研究成果對于評估近地表臭氧污染對農作物生產影響的后續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Garcia, Philip, Bruce L. Dixon, James W. Mjelde, Richard M. Adams. 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Using a Duality Approach: the Case of Ozone and Illinois Cash Grain Farm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86, 13(1): 69-80.
摘要編譯
測量環境變化的經濟影響是復雜且耗時耗力的。本文利用對偶方法(duality approach)量化了美國伊利諾伊州臭氧的環境濃度與糧食作物農場經濟損失之間的關系。基于生產者收益方程(profit function)的計量模型的估測,臭氧濃度與收益水平及產量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些結果與傳統的生態系統評價方法得出的結論相一致。考慮到傳統方法中實驗和數據處理的成本,本文所采用的新方法將成為評價環境變化經濟影響的有力工具。
原文鏈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095069686900173
二、Adams, R. M., J. D. Glyer, S. L. Johnson, B. A. McCarl. A Re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Ozone on US Agriculture. JAPCA. 1989, 39(7): 960-968.
摘要編譯
環境變化對農業的潛在負面影響已經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已經開始研究酸沉降、空氣污染、平流層臭氧空洞、溫室效應等問題對農業的影響。對這些問題所產生經濟成本的評估也已經成為政策討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物-經濟學分析,經濟評估的可靠性取決于自然科學研究本身的質量及數據的準確程度。近年開展的國家作物損失評估體系(NCLAN)為經濟學家分析近地表臭氧對農業的影響提供了重要幫助。本刊梳理了美國環保署所主導的這一評估體系的結構、流程以及前期的植物科學研究結果。本文利用NCLAN 研究的全部結果對減少臭氧污染的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我們特別強調在數據和模型方面的最新進展。盡管研究中仍有不確定性存在的,但這些進展將對準確估計臭氧對農業的影響有重要的貢獻。
原文鏈接: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8940630.1989.10466583
拓展閱讀:
Lesser 等學者于1990年在Crop Science 上發表的文章“Ozon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Crops: 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 and Estimat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結合NCLAN 的研究成果與統計學方法對多種作物產量與臭氧污染水平的關系進行了歸納總結。
關鍵詞:空氣污染,作物產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經好文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