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突出發展綠色產業;如何保護利用青山綠水優勢,突出發展生態經濟,無疑是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命題。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是福建人民的母親河。閩江流域在全省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建議以閩北農業大縣(市)向農業強縣(市)跨越為契機,以綠色種植—健康養殖—食品加工—休閑觀光的產業發展為重點,以“三區三園一體”構建與經營為載體,加快閩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建設,促進閩江流域鄉村生態經濟與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
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探討價值,還具有促進發展的現實意義。就理論意義理解,閩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不但有區域位置的地理特性,而且有農村經濟的綠色內涵。就實踐意義認識,閩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其不但要體現鄉村產業高優性,同時要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按照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求,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培育鄉村綠色發展新的動能。在實踐中則要致力于建設“三區三園一體”。其中包括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必須保障國家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能夠基本自給,同時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有序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在內的“三園”建設,要力求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為回鄉、下鄉、返鄉創業的人才提供創業創新的平臺。就此,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要著力于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促進三產融合。根據閩北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和農村產業特點,我們建議優化開展閩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建設,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強化高優種業開發。發揮閩北區域優勢,充分利用物候條件,重點開展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品種的選育與應用,力求強化科企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在做強做大種業的同時,促進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著力從根本上緩解結構性和季節性產能過剩矛盾。
強化綠色技術推廣。重點開展節本高效種養技術研發與推廣,尤其要示范推廣以農田輕簡栽培、機械高效作業、合理減肥減藥和節約勞動投入為主要內容的農作物綠色經營模式。同時要因地制宜地集成推廣豬—沼—果(茶、菜、菌)等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依托“三區”“三園”建設,力求給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增添新的活力,帶來新的魅力。
強化生態農業升級。著力于傳統生態農業的轉型升級,引入工業生產理念,裝備高效生產設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因勢利導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加快推廣以稻-稻-魚等水田立體種養模式、以生草覆蓋栽培與高效利用為紐帶的生態果園模式、以林下養殖或者種菇為主的農牧循環利用的模式、以特色種植(花卉、中草藥等)與休閑觀光為主的模式的集成開發,全面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經濟帶建設。同時注重開發茶+草本(飼料)作物套種、茶+經濟林果間作、茶+防護林的復合種植等生態茶園建設,改善果茶園生態環境,提高產品質量。注重結合閩北實際,大力發展以草食畜牧業為主的綠色養殖業,促進富有福建山區特色的節糧型畜牧業不斷壯大,使種地與養地在農牧結合過程中得以有效統一,促進高效生態農業持續發展。
強化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建設一批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的綜合示范點,重點集成推廣丘陵山地綠色農業高效開發、庭院生態經濟綜合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果園套種經濟綠肥與就地培育地力等特色農業開發模式,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形成山頂造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林,山腰種果套草養蓄放牧、栽培食用菌的農林復合型規模化特色農業模式示范基地。要重點組織相關區域,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
強化農業多功能性。農業不僅僅是提供農產品的產業,而且更具有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多樣功能。合理利用鄉村田園與綠色農業資源,開發休閑觀光農業,有助于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把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動鄉村綠色家園的建設。
打造生態食品綠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此必須因勢利導構建生態食品加工集群,注重配套建設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實現產品的全程可信追溯;注重規范生態食品生產基地建設,要讓標準化與信息化貫穿產業鏈全過程,以優質品牌產品與智慧農業設施,帶動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我們相信,通過閩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構建與技術集成推廣,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有助于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閩北綠色農業的發展,必將為生態文明實驗區建設和生態強省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7-04-05 第5版 農業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