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業的發展,從事生產、加工還是從事銷售哪個更能賺錢?成為人們深思和探討的主要話題,同樣有些專家提出,農業“三產融合”與“三產結合”有什么不同,什么樣的經營主體才能擔當“三產融合”的重任,“三產融合”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能否融合為新的新型經營主體?這些話題已成為當下最為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農業經濟學家研究的主題。
5月5日,記者就農業“三產”話題采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征兵教授,王征兵開門見山指出,“農業‘三產’話題及農業第六產業,已屢見各種媒體,但多停留在‘引進概念’和‘闡釋概念’階段。農業‘三產’要真融合,不能假融合,第六產業,不能光說不練!”
實現第六產業協調發展,不能光說不練
王征兵分析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后認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其核心是兩個方面:一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二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農業產業化,而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農業規模化和科技化。科技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尤其是糧食的數量和質量,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而糧食安全正是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32條中的第一條,足見中央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要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收入,就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即促進農業第六產業的發展。那么農業第一、二、三產業如何融合,才能實現農業第六產業協調發展呢?
六次產業由同一主體完成,農民才能有錢賺
王征兵認為,什么是農業第六產業,大家必須搞明白。眾所周知,第一產業是指農業,第二產業是指加工業,第三產業是指銷售和服務業,而農業第六產業(也稱六次產業)指的是第一、二、三產業的結合,因為“1+2+3”等于6,“1×2×3”也等于6,這就是農業“第六產業”的內涵。所以,農業第六產業就是農業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經營者收入。農業第六產業中的第二、三產業,指的是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銷售、服務業。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二、三產業指的是整個加工業和服務業,其范疇要大得多。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第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由同一經營主體完成的。過去我們的第一、二、三產業也是相互緊密銜接的,只不過由不同的主體完成的。如奶農負責生產牛奶,加工企業把牛奶加工成各種奶制品,超市專門進行奶制品的銷售,這一過程由三個獨立的主體完成。第二、三產業的高利潤,第一產業的奶農根本拿不到,奶農是整個產業鏈中最貧窮的階層。為了讓第一產業的經營者能夠分享第二、三產業的高利潤,第六產業的經營者應參與第一、二、三產業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同一個經營主體同時經營第一、二、三產業,即六次產業由同一主體完成。這樣,第一產業的經營者才能分享到第二、三產業的高利潤,才能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收入。
讓從事農業者有高收入,農業才能留住人才
談到為什么要發展農業第六產業時,陜西省咸陽市政府扶貧開發辦王章陵認為,長期以來,第一產業經營者的收入一直偏低,導致農民成為收入最低的人群之一。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從2004年至2015年連續頒發了12個有關“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2014年的各種支農資金也高達1.3萬億元,雖然農民的收入有了改善,但并沒有根本好轉,大批農村青年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逃離農村,進城打工。然而,13億人要吃飯,地必須有人種,而且耕地在減少,人口在增加,因此不但必須有人種地,而且要是高素質的人種地,因為只有高素質的人種地,才能在越來越小的耕地上生產出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滿足越來越多人口的需要。
如何才能把高素質的人留在農業領域呢?王征兵表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提高他們的收入,讓他們的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持平,甚至高于城鎮居民收入。而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相當于城鎮居民收入的1/3~1/4。如果讓農民延長產業鏈,把第一產業延長到第二、三產業,農民的收入就會提高。只有通過第六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經營者的收入,社會上的優秀人才才愿意從事農業,農業也才能持續穩定發展。”他認為,農業經營者由單一經營第一產業轉變為經營第六產業,這是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發展方式質的變化和飛躍。
如果農民養3只雞,他肯定只當副業不賺錢
既然第六產業能提高穩定和提高農民收入,農業第六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條件?王征兵分析認為,農業要由單一的第一產業轉變到第六產業,實現農業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首先農業生產要有一定的規模。如果一個農民養了3只雞,不要說他沒有興趣延長產業鏈,就連第一產業本身也不會全身心地投入。他肯定把養雞作為一種副業,至于雞有什么新品種,有什么樣的新飼養技術等,他也不會關心。這也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困難的原因之一。所以,農業科技人員在農村舉辦科技培訓,常常無人參加,更可笑地是為了讓農民參加培訓,常常給參加培訓的農民發兩袋洗衣服、一袋化肥或者30元錢等。”王征兵表示,目前我國有幾億小規模的農戶,他們既沒有積極性做好第一產業,由于規模過小,也無法把第一產業延長到第二、三產業。因為要做第二、三產業,第一產業必須提供足夠的原料。那么,要多大規模才合適呢?這個規模應滿足三個條件:(1)經營者全身心投入,沒有精力再干別的行業,實現經營的專業化、職業化;(2)經營者對科技有興趣,有主動學習科學技術的意愿和動力;(3)能基本滿足第二、三產業原料的需要。那么,規模化從何而來?這就需要經營者與其他農戶協商進行土地流轉,當然,政府在土地流轉中應做好服務工作。
其次,就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有四個: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第一、二、三產業要融合,就要求農業經營者有較強的管理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以及融資能力,因為產業鏈延長后,需要的資金多了,參與的人員多了,而且產品要直接面對終端市場,自然對經營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業要由單一的第一產業轉變到第六產業,農業經營者必須由這四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替代數以億計的小規模農戶。這四個新主體的共同特征就是經營能力強,對市場信息敏感,具有一定的融資能力。
此外,政府也要為農業第六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一是農產品加工區必要的路網、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二是農業經營者在申報第二、三產業生產許可證時,給予可能的便利與優惠;三是在發展方向和科技服務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四種辦法,助農增收是法寶
面對采訪,王征兵教授提出了促進農業第六產業發展的思路。他說,要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第六產業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推動和促進:
典型示范 農業第一、二、三產業如何融合?很多農業經營者缺乏明晰的思路和途徑。其實,融合的模式很多,有的是種植業與休閑農業的融合,有的是養殖業與加工業的融合,有的是種植、養殖、加工的融合,有的是產、加、銷的融合等。可以先樹立一些典型樣板,讓其他經營者去效仿。也可以到第六產業做得好的地方去參觀、學習,引導農業經營者確立自己的經營思路。
為經營者提供融資幫助 要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第二、三產業,資金的需要量是比較大的,為了促進第六產業發展,一是銀行應降低貸款門檻;二是政府提供貸款擔保;三是允許組建農民資金合作社。通過多種途徑解決第六產業發展中的資金需求。
更優惠的政策支持 因為農業第六產業經營者全身心投入農業,他們將成為農業產業的主力軍,政府應給予他們政策支持,如更優惠的農機補貼政策,力度更大的糧食補貼以及稅收減免政策等。研究表明,同樣的補貼標準,規模大的農戶比規模小的農戶更有積極性。比如一個農戶種3畝糧食,沒有補貼和每畝補貼100元,其積極性變化不大,而種植200畝地的農戶其積極性就會因補貼大幅度提高。
加強對經營者能力的培訓 農業第六產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技術,尤其是第二產業中的農產品加工,對技術要求更高,而第三產業對市場營銷能力要求較高,通過培訓,不僅要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而且要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
三產融合應發生“化學反應”
“第六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真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疊加,而是發生“化學反應”,是質的飛躍,由此帶來農業比較效益的增加和競爭力的增強,與傳統農業不可同日而語。
發展“第六產業”,要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更多地分享二、三產業利潤。要讓第二、第三產業附著其上,逐步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
“第六產業”是大農業大食品的概念,是從田間到餐桌的大貫通大整合,代表著農業產業化企業未來先進的發展方向。從產業鏈條的角度看,農業的最終落腳點是食品。沒有先進的食品產業,就沒有現代的農林牧漁業,要讓食品行業成為農業產業升級的發動機和火車頭。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僅靠上游投資和建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培育能夠釋放農業資源、推動農業增值的產品,形成貫通種養、加工和營銷的大產業鏈條。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大力發展貯藏、保鮮、包裝、運銷等農業配套產業,這樣能夠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科技報》2015年第5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