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面臨的重大課題。互聯網技術在“三農”領域的普及應用,為銀行真實掌握“三農”客戶經營信息、并基于交易流水等大數據提供融資服務開辟了新路徑。
發展普惠金融,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要決策。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為普惠金融發展插上了科技翅膀。2016年G20杭州峰會,制定通過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作為中央賦予面向“三農”總體定位的國有控股大型上市銀行,農業銀行將抓住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機遇,積極創新產品、渠道和商業模式,不斷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
構建“三農”線上服務渠道,努力打通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服務覆蓋面是國際上公認的、評價一國普惠金融服務水平的核心標準之一。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金融需求密度小,服務半徑大,傳統網點服務方式成本高、收益低、商業難以持續,一直是制約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的首要難題。互聯網金融具有全天候、跨時空、低成本、廣覆蓋的特性,使得提高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具備了技術可行性。當前,在中央“四化同步”戰略強力推動下,互聯網在縣域農村快速普及推廣。《2016年中國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末,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農村互聯網覆蓋率達到32%,近10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農村網民達到1.96億人,近10年增長了7.37倍;農村網民手機上網比率超過85%,網上支付用戶規模達到6276萬人、網上支付使用率超過35%。依托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創新推廣農村金融線上服務渠道,當前也具備了現實可行性。
近年來,農業銀行抓住互聯網在縣域農村普及推廣機遇,積極創新線上金融服務平臺,深入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大力構建物理網點、自助銀行、惠農通工程和互聯網平臺“四位一體”農村服務渠道體系。目前,農業銀行在縣域農村有1.27萬個網點、6371家離行式自助銀行,在鄉鎮農村網點(含離行式自助銀行)覆蓋率達到28%;在農村設立惠農通服務點64萬個,布放POS機、轉賬電話等電子機具107萬臺,行政村電子機具覆蓋率達到75%;創新推出E農管家、四融平臺、銀訊通等線上服務“三農”平臺,進一步延伸了農村服務觸角。
下一步,農業銀行將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加強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頂層設計,著力打造全行統一的服務“三農”線上渠道,推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對接,將基礎金融服務迅速擴展到所有網絡和手機信號覆蓋的地方,努力打通農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創新“三農”數據信貸產品,著力破解“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農村客戶資質差,有效抵押擔保物不足,財務管理不規范,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如何破解“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面臨的重大課題。互聯網技術在“三農”領域的普及應用,為銀行真實掌握“三農”客戶經營信息、并基于交易流水等大數據提供融資服務開辟了新路徑。特別是,隨著國家“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的深入實施,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鏈加快融合,催生出豐富多樣的“三農”新主體、新業態。據《“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和農業部統計,2015年我國農村地區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比例已達10.20%,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超過3000家,涉農電商企業達到3.1萬家,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有超過200萬農民通過電商平臺從事農產品網上銷售,這為商業銀行創新互聯網融資產品提供了數據基礎。
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國家隊,農業銀行持續按照新增貸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的標準,傾斜配置“三農”信貸計劃,加大“三農”信貸投放。截至2016年9月末,農業銀行“三農”貸款余額3.12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606億元,增速9.11%,高于全行平均水平0.77個百分點;其中農戶貸款余額8919億元,較年初增加1884億元,同比多增944億元。特別是,針對互聯網技術在“三農”領域的融合應用,農業銀行不斷探索“三農”數據網貸業務,研發推出了一大批基于大數據的“三農”信貸新產品。如在福建安溪,農業銀行深入挖掘當地茶產業鏈中產、供、銷交易信息,依托安溪農資監管平臺,創新推出了速度快、自動化、可循環、流程短、重信用的“快農貸”產品,試點推出短短一個月內,就為2588戶茶農發放貸款9133萬元,有效解決了茶農“融資貴、融資難”問題。在內蒙古,農業銀行依托蒙牛集團的產業鏈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推出“數據網貸”產品,為其上下游客戶提供批量、自動、便捷的全流程在線融資服務,目前已為蒙牛集團304家上下游客戶授信29681萬元,累計發放貸款1882筆,貸款金額24339萬元。
下一步,農業銀行將運用互聯網通信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以農戶和小微企業等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的客戶群體為重點,強化互聯網金融思維,深入挖掘“三農”客戶數據信息,著力構建多維度、廣覆蓋的數據評價模型,爭取實現“三農”信貸調查、審批和貸后管理的線上化和自動化。對于農戶信貸需求,在“快農貸”前期成功實踐基礎上,進一步研發推出以交易流水、財政補貼等為測算依據的標準化農戶網絡貸款產品。對于涉農小微企業信貸需求,重點圍繞龍頭企業上下游、電商平臺、專業市場等打造產業鏈金融模式,發展基于交易、資金和信息三流合一的網絡貸款產品。
建設“三農”金融服務“惠農商城”,不斷豐富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內容
發展普惠金融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身份、貧富、居住場所等差異帶來的金融服務不平等問題,讓所有人都有機會享受到均等高效的金融服務。隨著“三農”發展和國家“四化同步”戰略的深入推進,“三農”客戶除了存、取、匯、貸等基本需求外,理財、保險、基金、資管、消費信貸、電商服務等新興金融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按照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三農”客戶分布散、單筆額度小,金融服務規模不經濟問題難以解決,金融機構難以滿足“三農”客戶新興需求。數字金融技術能夠為海量散小客戶提供小額、便捷、高效、靈活的金融服務,且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互聯網時代,農戶、小微企業等傳統“長尾”客戶將變成極具成長性和商業價值的“藍海市場”。根據《中國個人理財市場研究報告》和《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數據,2015年,雖然我國互聯網理財單筆金額約為5625元,但互聯網理財規模達到1.8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57%;客戶規模達到3.2億人,約占個人理財客戶總量的60%。
針對“三農”客戶金融需求變化,農業銀行積極搭建服務“三農”的網上“惠農商城”,努力為農村客戶提供品種豐富、靈活便捷、價廉質優的金融產品。農總行專門研發了“E農管家”服務平臺,規劃建設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社交生活互聯網金融三大平臺,能夠為核心涉農企業、縣域批發商、農家店、農戶等提供一攬子線上綜合金融服務。在湖北,“E農管家”已經實現69個縣市全覆蓋,上線客戶12萬余戶,各類金融交易額達641億元。在甘肅,農業銀行打造了集“融通、融資、融智、融商”為一體的服務“三農”“四融”平臺,實現特色農產品購銷信息發布、交易撮合、在線支付等功能,平臺上線以來累計實現“融商”交易108億元。
下一步,農業銀行將以“E農管家”平臺為依托,著力推動傳統金融產品線上化服務,并加強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一是打造貼心的社交生活平臺,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活圈、消費圈和社交圈,將金融服務嵌入用戶的衣、食、住、行、醫、娛、教等日常繳費、消費支付的生活場景;二是打造農行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集進銷存、商務服務和金融服務于一體,覆蓋全產業鏈的電子商務體系,提升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和小微企業發展的能力。
積極開展多方合作,全面打造開放共享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構建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銀行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增加金融供給,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等積極參與,共同創造有利的金融生態環境。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是以可采集、可識別、可利用的海量數據為基礎的,更需要各參與方秉承“開放、共享”的原則務實合作,共同推進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發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啟動實施了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程,人民銀行也正在規劃將征信系統與稅務、公積金、水電繳費等信息對接,這都將為多方合作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提供有力支撐。
長期以來,農業銀行重視多方合作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工作,比如,與甘肅、內蒙古等省(區)政府合作,由財政出資設立政策性擔保公司或風險補償基金,為“三農”客戶提供增信,農業銀行為增信客戶提供信貸支持,通過財政杠桿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三農”。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由龍頭企業為產業鏈上農戶提供擔保,農行為農戶提供信貸支持,通過“農行+龍頭企業+農戶”等形式加大農戶貸款投放。此外,農業銀行還與政策性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合作,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在服務“三農”領域協同推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農業銀行將適應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要求,進一步推進多方合作。落實與農業部簽署的《信息進村入戶與惠農金融服務合作協議》,開展服務渠道共建共享,共同加大對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金融服務的資源投入,為廣大農民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化建設和金融知識培訓服務。加強與國家商務部的合作,穩步推進農產品流通一條龍線上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與供銷合作總社、知名互聯網公司、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推進農村客戶信息的對接共享。主動參與全國統一的信用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推動各類政務信息、金融信息聯通共享,助推農業農村信息化進程。此外,農業銀行還將積極參與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整合行內涉農數據資源,建立集客戶身份、資產、行為、社會關系等于一體的多維度數據體系與分析模型,深度挖掘三農客戶需求和偏好,努力搭建全國統一、種類豐富、開放合作的動態涉農大數據平臺。
(作者: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清華金融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