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永:職業農民將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 作者:王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30 錄入:實習編輯 ]

國務院今年10月發布《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對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七大群體實施激勵計劃。其中,在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中明確提出,要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增收渠道。那么,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是什么?他們的增收瓶頸有哪些?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博士后、海南省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夏勇開對此一一進行了分析。

夏勇開介紹,新型職業農民一般有生產型、服務型和經營型三種類型,他們有以下共同特點:

第一是專業化。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解決農業生產的兼業問題。新型職業農民無論生產、服務、經營,都應是專業化的。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于抓住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牛鼻子”。

第二是一定程度上的規模化。

規模化不僅是生產的規模化,還包括服務的規模化、經營的規模化等。我國農民戶均耕作面積90%在10畝以下,而新型職業農民耕種面積一般可達到100~200畝。

第三就是標準化。

農業專業化的生產,一定是以標準化作為相互支撐的,這樣職業農民才能與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狠抓產品質量,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職業農民增收的瓶頸首先是土地流轉過程的問題。在某些地區,土地租金過高或農民對土地流轉積極性不高,已是阻礙職業農民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需要進一步落實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和加速農民土地流轉。

其次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新型職業農民雖然做到了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或服務,但與大型龍頭企業動輒幾千畝的規模,以及國外上萬畝的大農場規模相比,還是顯得非常渺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定處于劣勢。因此,其農業生產一定要以標準化、專業化為支撐,與龍頭企業或專業組織聯合合作,強化質量建設,共同打造品牌,把外部問題內部化,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最后一點是知識青年返鄉的問題。國家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知識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返鄉,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農二代”,鼓勵大家爭做職業農民。

夏勇開認為: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的問題不在“量”上,而是在“質”上。

我國農民一直有精耕細作的傳統,也形成了許多地域性的特色產品。如能結合地域特色,強化本地區傳統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加大政府支持體系的建設,支持扶持新型職業農民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合作,打造企業品牌,將可有效破解農產品“質”的問題。

可以預見,再過10~20年,通過進一步細化和落實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政府支持體系,推進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和提高組織化程度,新型職業農民一定會成為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糧油市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久久综合久久久 | 性做久久久久久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 |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大香视频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