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陸健:精準扶貧需要種子精神

[ 作者:陸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30 錄入:王惠敏 ]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一份特殊的表彰文件,這就是《教育部授予汪自強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的決定》。汪自強是何許人也?為什么教育部要單獨表彰一位“優秀教師”?

汪自強是浙江大學一位普通教授,是該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員。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連續11年堅持在浙江省泰順縣山區,幫助當地百姓改良種子、脫貧致富。教育部在決定中號召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以他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潛心育人的高尚師德;學習他愛國為民、科技扶貧的堅定信念;學習他扎根山區、甘于奉獻的人格風范。

11年間,科技特派員汪自強在種子上窮盡精力。這顆種子,為當地群眾帶去了改良農作物的經濟價值,傳播了科學理念,更成長為一種在艱苦條件里咬定青山、扎根生長的“種子精神”。這值得許多基層黨員干部對照學習。

山區脫貧難度大,如何精準扶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對山區百姓的幫扶,既需要物質層面的,比如良種,也需要技術層面的,比如科技。尤為重要的,還在于精神層面的,比如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堅守的價值尤為可貴,唯有堅守,使命意識才不會淡漠,物質層面的改進、技術方面的提升才能持之以恒地推進下去。

應該說,隨著中央精準扶貧戰略的落地、各級黨委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各地采取的措施、所作的努力、應有的投入總體都能到位,但為什么有些地方的扶貧工作始終見花不見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這種堅守不夠。一些地方干部剛接手扶貧工作時信誓旦旦,一旦積攢下足夠的政績,便一走了之撒手不管。很多扶貧工作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甚至留下一個爛攤子。這類扶貧工作的失敗,常常是由于一些黨員干部、扶貧工作者缺少恒心,最終影響到貧困地區百姓致富的信心。須知,扶貧工作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謀劃好、落實好,還要持續推進好,只有這樣,貧困地區的面貌才能有根本改善。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一項創新舉措,旨在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的現實難題和培訓適用技能,能否真正有效,還要看能否“深下去”“守得住”。汪自強的“種子精神”值得所有參與扶貧的群體學習,讓政策更科學、讓落實更有力,讓知識力量與堅守精神相結合,真正給貧困地區帶去發展的長期紅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亚洲AⅤ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 | 日本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 伊人久久精品九九热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